特寫:朱旭瀟洒登入表演藝術殿堂

標籤:

(http://www.iloveguava.com)
【大紀元6月20日訊】在演員与表演藝術家之間,應該說是有一道上了鎖的大門,雖無形,卻沉重。每一個演員都在用畢生的精力想開鎖推門,感受門內那一方充滿陽光的境界。然而,無形之門比那厚重的紫禁城城門卻要沉重得多,以至令不少演員窮畢生之力卻始終在門外徘徊,或擠開一絲縫隙,踮著腳尖,透過門縫,也只能是朝里瞄上一眼,可望而不可及。更何況歲月無情,秋風起,落葉黃,一挨晚境,總不免生出一番慨嘆,几分神傷。難怪有人戲噱表演藝術為”魔鬼的藝術”。而我所熟悉并敬重的朱旭先生,則是一位成功地推開藝術的沉重之門,瀟洒登堂入室的表演藝術家。

  舞台銀屏演盡絕響

  在北京人民藝術劇院,許多年輕人稱他為朱旭老師。可在影視圈里,大家又常親切地叫他”老爺子”。”挺有意思,他們就愛這么叫我,其實我并沒那么老!”朱旭說話慢條斯理,總是笑吟吟的。

  在北京人藝的舞台上,朱旭創造人物何以那么高的成功率?又何以能在影視圈中拔旗奪寨,常立于不敗之地?他又何以在晚年依舊保持如此旺盛的創作生命力?之所以有這些疑問,因為我想到這些年來,影視界雖不乏新人,然大多演技平平,過不了三兩年,便折戟沉沙,自己就將自己淘汰掉了。比之朱旭,該是有多大的落差。

  形容朱旭的話劇表演,若以”真切感人,入木三分”形容之,倒是頗為貼切。在北京人藝,朱旭的名聲相當叫得響,許多舞台藝術形象,由于他演而成為永恒,很難再有人會超越他。在表現冀北風情的農村喜劇《紅白喜事》中,他扮演的三叔木訥直爽,大智若愚,可气中透著可愛;在美國名劇《嘩變》中,他扮演的艦長奎格,性格乖戾而自信,自以為絕對正确;在話劇《咸亨酒店》中出色地扮演過魯迅筆下的阿Q,阿Q与奎格,一土一洋,各居東西,均同樣被朱旭演得活靈活現。至于蕭伯納的《芭芭拉少校》,更是由于朱旭飾演大軍火商安德謝夫神情逼肖而一夜走紅,至今依然令不少無緣觀劇者深深抱憾。

  朱旭在話劇舞台上堪稱”當家老生”,只可惜劇場這個天地畢竟小了點,難使更多的人領略到他的表演風采。于是乎終有這么一天,他一腳踏進了影視圈中,一切順理成章,万事人隨机緣。优秀的表演,學者的風范,爽快的性格,謙遜的態度及丰富的生活底蘊使他有緣同謝晉、吳天明及日本導演岡崎容等名家合作,從容地駕馭著一個個性格鮮活、亦庄亦諧的人物。

  電視連續劇《末代皇帝》中的老溥儀;南方小鎮上司馬相如的后代司馬壽仙;清涼寺里那位仙風道骨的一葦法師;闕里之地孔子第七十六代孫孔令潭;還有電影《心香》、電視劇《武生泰斗》、《粉墨情痴》、《小樓風景》以及最近兩年來大家所熟知的《洗澡》、《刮痧》等,一部部作品中跳躍出一個個性格鮮活的人物……朱旭留下了長長的一串腳印,清晰的足跡為他帶來了足以自豪的榮譽。

朱旭在美國名劇《嘩變》中扮演艦長奎格

  朱旭演藝生涯的成功,有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即他的表演自成一格,以喜劇的手法演活悲劇人物,令人捧腹之后又引起苦澀的回味。這是他獨有的,別人學不來的。同朱旭交往,你會覺得這是個相當隨和的老者,思維縝密,從容大度,語气淡而雅,笑聲輕而柔,不時散發著机智的詼諧,一如他對酒的感情,味道很醇。從他丰富的笑談及表情中,你似乎又可捕捉到影視中那一個個活著的靈魂,若隱若現,令人回味無窮。我想,表演風格的自成一體,則是与他本人性格及心理气質不可分的。

  琴棋酒樂儒雅真情

  朱旭做事都很投入,表演如此,娛樂也如此。下圍棋、放風箏、拉胡琴、喝酒為他的四大強項。朱旭能拉一手好京胡。當年”文革”中在干校勞動時,晚上閑來無事,他便向梅蘭芳的琴師姜鳳山老先生學琴。本來這玩儿京胡純屬消遣之事,沒成想在日后的演戲中倒派上了大用場。話劇《名优之死》中,面對千余觀眾,他扮演的琴師操琴上陣,弓法嫻熟,絲弦起而惊四座。在電視劇《粉墨情痴》、《武生泰斗》和《心香》中,這手絕活儿同樣是幫了他的大忙。相比之下,有些”功到用時方恨少”,只得求助于替身和靠鏡頭剪接的演員,豈不汗顏。

  朱旭的另一絕那該算是喝酒了。在他來講,喝酒乃人生一大樂事。提及喝酒恐怕您都不大敢信,今年71歲的朱旭已有70年的酒齡了,莫非打一歲起他就喝上了?此話不假。早年間,朱旭的父親曾是東北軍的軍官,1931年朱旭剛滿一歲時,父親便將他交給了手下的勤務兵帶養。誰想,這勤務兵偏偏是個麻將迷,為不礙事,他索性用些酒將朱旭灌醉。久而久之,朱旭便被”熏陶”了出來。如今,無論走到哪儿,他都得過過酒癮,因酒量大,從來無人敢叫陣。朱旭好飲,卻不貪杯誤事,若是晚上有演出,不管桌上擺著”茅台”還是”五糧液”,他絕對滴酒不沾。他把關的信條很簡單:為了藝術,在所不惜。

  坐在朱旭家的客廳中能听得到冬虫清脆悅耳的鳴叫,尋著聲音進書房,原來在書桌上放著個小玻璃盒子,里面養著金蛉子,聲音是從這里傳出來的。金蛉子是老爺子朱旭養的,一种能過冬外形像蛐蛐的”尤物”,看上去挺可愛。數九寒天的季節里,能在他家欣賞到一段不同尋常的”樂章”,看來也是我的福分。

  朱旭与棋為友,棋盤云子耗盡無數光陰,從壯至老則終生不悔。

  在北京文藝界的一個范圍不太大的小圈子里,活躍著一個業余圍棋社:方圓會。朱旭就是其中的一分子,因他在電視劇《末代皇帝》中演過溥儀,很有名气,方圓會中的棋友們都習慣地叫他”皇上”。

  方圓會,名字起得風雅,棋盤為方,云子形圓,的确恰到好處。

  說起方圓會的故事挺有意思。當年,方圓會建會初始,下棋沒有固定場所,于是便采取輪流坐庄,每月聚會一次,在誰家聚就在誰家開伙。眾人從早晨8:00登堂入室,坐定開局,直殺到日頭西沉,方各歸家中。這棋盤風云,講究斗智斗勇,走的是心計,論的是輸贏。他們在一起玩儿得愉快,但對手中有悔棋拔子者,老哥儿几個也常常是爭得臉紅脖子粗,別看是在你家吃飯,子可不能讓。更有趣的是,大家在一起吃午飯時總免不了喝酒,對這”喝酒”二字眾棋友也像下棋一樣各自存有”戒心”,都不愿多喝,生怕喝高了輸棋,可興致一來,又都饞酒,結果還是喝,下午對起棋來就亂了分寸。后來,方圓會不再叨擾各家,移師北影老干部活動站,可老章程未改,依舊每月活動一次,午餐請客輪流坐庄。

  方圓會成員的檔次很高,棋友中有作家、書法家、演員、評論家。雖是純業余的自由組合,可看上去又特正規。因其中不乏舞文弄墨的智者行家,所以做起文章來也是大手筆。會里有本折子,名曰《方圓會示錄》,記載了每次活動的出席人數以及發生的樂趣雜聞。《方圓會示錄》開宗明義,确立宗旨———

  探方索圓,棄墨求白。

  陶情冶性,清樂忘懮。

  宗旨開篇,文白雜糅,著實透出几分儒雅,從其中體味出一种老且忘懮、返璞歸真的精神狀態。

  朱旭平生愛下圍棋,以前在劇院排戲時,一有閑空儿總愛与棋友對上一局,像英若誠等人便是這樣的高手。朱旭自退休后,棋藝見長,在一片黑白云子間的”殺”中,摘走了業余圍棋三段。這几年他外出拍攝的任務特別忙,難以按時參加每月的聚會活動,朱旭深感內疚,一旦回京聚首方圓會時,便主動”獻上”從外景地帶回來的蜜橘或茶葉等,以示”自懲”,態度特別好……

  這就是朱旭,舞台、攝影棚、外景地他會極為認真地做戲;閑暇之時,生活中的朱旭又總是談笑風生,無論是在他那間不大的居室里,或是在劇組下榻的飯店、招待所中,也或許是在火車上,他都會扯起弓子,來段皮黃;或与友對弈,從黎明殺至黃昏……(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文章
    

  • 刮完痧后訪朱旭 (3/29/2001)    
  • 朱旭訪談:前塵往事付与輕描淡寫 (3/19/2001)
  • 相關新聞
    朱旭訪談:前塵往事付与輕描淡寫
    刮完痧后訪朱旭
    黃曉明疑為葉珂起訴百萬網紅 案件6月開庭
    36歲大陸女星張檬香港產子 開始百日坐月子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