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iloveguava.com)
【大紀元5月1日訊】國際交流、校際合作、產業發展……開放辦學使清華大學的門越來越面向國內、國際敞開。身在清華園,就可沐浴八面來風。
中新社報導,高校知識傳播、科技創新和社會服務這三大功能的緊密結合,是開放辦學的具體體現。清華大學教務長吳敏生教授今天在此間接受本社記者專訪時指出,清華開放辦學與國家的改革開放同步,二十多年的發展,如今已初見成效。
他說,開放辦學的一個關鍵環節,是將科學研究、人才培養與國家和區域的社會經濟活動融合在一起。清華自一九九五年到現在,已在全國各地開設二十四個工程碩士培養站,一批研究生在論文寫作階段,被派到這里開展研究課題的社會實踐,直接為社會與地方服務,幫助企業特別是高技術企業,以及國家重要部門解決工程技術難題。這些培養站同時也吸收其他高校學生參與。
清華利用衛星傳送、局域網絡與有線電視“三網合一”,擴大課程資源的輻射面,加速教育資源的信息網絡化與社會傳播。清華在全國建立有一百多個接收站點,這種以短期培訓、課程進修為主體的開放式教育,目前在學者已達一萬多人次。
被譽為中國高校“雙子星座”的清華與北大,一九九九年簽訂了互聘教授、互相承認部分課程學分的協議。吳教務長介紹說,清華與北大一牆之隔,每年都互有幾百人次到對方上課學習。校際間的開放交流活動,推動并實現了教學資源的互補與共享。
國際交流方面,清華更是走在國內高校的前列。吳敏生說,清華與一批世界名校合作,互派學生在學期間學習對方課程,通過考核也可獲得對方學歷學位。
清華網頁上,該校的國際交往信息更多:一九七八年以來,與二十六個國家和地區的一百二十六所大學簽訂了校際交流協議﹔派往三十八個國家和地區進修留學、考察訪問、合作研究和參加學術會議的教師與學生一萬八千多人次﹔應邀來清華講學、進行學術交流和參加合作科研等海外專家學者九千多人次﹔授予、聘請海外著名學者和知名人士名譽學銜一百八十人次﹔清華主辦和承辦的國際或地區性學術會議二百七十九次﹔培養了來自世界各地的三千多名來華留學生﹔與海外公司、機構聯合建立的實驗室和培訓中心五十九個。
清華一九九五年成立與企業合作委員會,和一百四十多家國內外大型企業有密切聯系,并同內地十四個省區市建立了合作關系。二000年,清華橫向科研經費三點三億元人民幣,與海外科技合同經費一億元以上。
清華大學九十校慶期間,現任當家人提出,清華百年時,要躋身於世界一流大學的行列。而一流的大學,必須是開放式的大學,開放辦學是大勢所趨。
追求世界一流的清華,未來十年如何發展開放辦學?吳教務長稱,將側重於與國家和地區科技創新結合,大力培養研究生。同時,面向中國第十個五年計劃期間確定的重點領域,突出發展急需且量大面廣的非學歷學位層次職業再教育。他透露,應深圳市率先實現現代化培養高層次人才的要求,清華異地辦學邁出了第一步。清華大學深圳研究生院將於今年五月中下旬掛牌,并開始對校內外招生。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