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iloveguava.com)
【大紀元6月19日訊】 1997年2月19日﹐中國的強人鄧小平去世。
鄧小平是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上的劃時代人物。從1978年開始﹐他在人口最多的共產黨國家──中國實施了制度改革。尤其是在經濟制度方面﹐鄧試圖擺脫共產主義的公有制計劃經濟體制。粗略地說﹐前半生鄧的事業是協助共產主義的魔咒籠罩中國﹐後半生鄧的事業卻是在中國解除共產主義魔咒。這兩項事業的方向是完全相反的﹐而鄧改革事業的成功與失敗都與這二者相關。
一個人要放棄在青年時代就確立的意識形態﹐否定自己的大半輩子﹐是極其痛苦的﹐更何況與這一意識形態相連的﹐已經成為一個龐大的既得利益集團—中共了。作為最高領袖﹐鄧在支配黨﹐但黨也在制約鄧。鄧要獲得黨外的合法性﹐勢必就要失去黨內的合法性。反之亦然。而矛盾的是﹐在原有架構下﹐鄧還只能依靠這個利益集團來推行改革﹐而真正徹底的改革﹐實質上就等於要求這個黨自己投票贊成結束自己的生命。這是所有共產主義改革者無法逃避的兩難命運﹕ 他必須用反(馬列毛)意識形態的經濟方式才能挽救黨﹐而公開聲稱反(馬列毛)意識形態又必定摧毀共產黨。因此﹐非毛化和非意識形態化只能做﹐不能說。這就是他提出的“不爭論”方針的奧秘。因此﹐在整個鄧小平時代﹐中共左右搖擺﹐出爾反爾﹐實際上就根源于他的相互衝突的“兩個基本點”﹕改革開放﹐四個堅持。
共產中國的毛澤東與鄧小平﹐作為二十世紀下半葉中國的兩個主要政治符號﹐代表了兩種不同的路向和治國風格。毛吟詩作賦﹐耽于夢想﹐蔑視法制﹐搞共產烏托邦﹐置幾億生靈的生活于不顧﹐折騰了中國近三十年。鄧低調求實﹐少說多做﹐扭轉毛路線﹐改革共產體制﹐把中國向世界打開﹐聚焦經濟﹐提高了普通人的生活水平。然而﹐不可饒恕的是﹐也正是鄧﹐把坦克開上大街﹐血腥鎮壓了和平示威的民眾。這是連毛也不敢公然下手的罪行﹐勢將成為他永遠抹不掉的歷史污點。
為挽救自己的政治聲譽﹐為扭轉中國在六四之後的全面倒退﹐1992年﹐鄧小平以自己老邁之身﹐南下“巡視”﹐疾呼“不問姓社姓資﹐加快改革”﹐從而在中國掀起了一陣更加瘋狂的“淘金熱”﹐並且因胡趙時期奠定的基礎以及遭逢國際資金流入的歷史機遇﹐導致了中國經濟的奇跡般起飛。
那之後在中國大陸發生的﹐基本上是一場空前規模的無規則游戲。官方在大街公開殺人之後﹐一條最難的心理“禁忌”和防線都沖破了﹐那麼﹐還有什麼不可做的“禁區”呢﹖於是﹐姓社姓資﹑道德規範﹑法律條文﹐禮儀廉恥﹐親情信用……通通喪失了約束力。一個空前的制度化的腐敗和倫理真空降臨中國。除了政治禁忌﹐其余百無禁忌。
這就是鄧留給他的繼任者的遺產。江澤民如何使用它呢﹖他能否超越毛鄧的視野﹐開拓一個嶄新的空間呢﹖全世界都在關注著。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