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iloveguava.com)
【大紀元6月14日訊】急捕蝗,令如火。今夏飛蝗再度大發生,面積与去年相當,暴發程度猛于去年。各蝗區已緊張動員起來,進入大面積防治關鍵時期。
11日上午,晴,天津張貴庄濱海國際机場
一架國產“運五”滅蝗飛机靜靜停在跑道待命。治蝗人員正在緊張調配滅蝗藥劑。
天津是歷史上有名的濱海老蝗區,今年的53万畝治蝗面積中,這种“運五”飛机將起主力軍作用,一架次可以噴洒農藥5000畝。
治蝗自古就有“蝗虫起飛,人頭落地”之說,現今雖不會“人頭落地”,“烏紗帽”肯定是保不住的。蝗虫一旦起飛,就是大規模的群體行動,“飛蝗蔽天,赤地千里,禾草皆光”,是嚴重的農業災害,治蝗歷來是“事關官黜陟”的大事。
11日中午,晴,天津獨流減河
昔日碧波蕩漾的河道已干涸見底,原本葦花飄香的河岸,蘆葦也長得低矮稀疏。這是記者在泄洪道看到的一幕。
近三年華北為何年年蝗虫大發生?入春以來,天津沒有一次有效降雨,這對喜歡在旱地生活的蝗虫來說是件好事。截至6月10日,全市夏蝗發生面積60万畝,12個區縣都有分布。
記者面前這片蝗區,最高密度每平方米有3000多頭蝗虫。不遠處一片片紅高粱似的植物,其實是蝗虫趴滿了蘆葦,沉甸甸的壓彎了腰。
植保人員說,由于蝗虫多長在人煙稀少的荒灘荒地、沿海灘涂、水庫和泄洪區,老百姓無力自行防治。蝗虫發生后如不及時防治,等到蝗虫都已羽化為成虫,吃光蘆葦后將遷移至農作物稠密的地方,后果不堪設想。
說話間,滅蝗飛机由遠而近,從頭頂拉過一道白霧,濃烈的農藥味扑鼻而來。治蝗專家說,化學農藥滅蝗由于對生態環境有影響,而且危及了蝗虫的動物天敵,越來越多的地區開始用生物農藥“卡死克”、“微孢子虫”等,但化學農藥藥效好、見效快,在高山密度蝗區還普遍使用。
12日上午,多云,河北黃驊市,黃灶大洼
這里的黎明靜悄悄。蘆葉隨風搖擺中,偶有鳥鳴,愈顯空寂。
仔細看,卻令人吃惊:成百上千的蝗虫就在腳下竄來竄去,“唰唰唰”的聲音,不全是風吹蘆葦的動靜,而是成群結隊的蝗虫啃食蘆葦的聲音!
受近期高溫干燥气候影響,蝗蝻發育進度加快,齡期縮短。昨夜下了一陣雨,空气略顯濕潤,植保人員對此卻懮心忡忡——這時下雨可能會增加蝗蝻出土數量,延長防治期。
從地圖上可以知道,黃驊市東臨渤海,洼大村稀。這里土地瘠薄,春旱夏澇,雜草叢生,适宜蝗虫繁殖生長,是中國東亞飛蝗主要發生地之一。目前全市宜蝗面積50万畝,約占土地面積的五分之一。1943年,這個地方的蝗虫吃完了蘆葦和庄稼,又像洪水一樣沖進村庄,連窗紙都被吃光,甚至嬰儿的耳朵也被咬破。今年黃驊市是蝗虫特大發生年,個別葦荒地蘆葦和馬絆草都被吃成了光杆。
洼里有一隊戴著墨鏡和口罩的治蝗隊員,背著机動噴藥設備一字排開進行拉网式滅蝗。他們大都是政府招募村民經過培訓后統一組織行動的。今年夏收早,村里找人還算好找,要是搶收麥子時,花錢雇人就不大容易了。不少植保人員和治蝗專家為此表示,建立一支專業的防治隊伍勢在必行。
蝗情緊急,治蝗成了蝗區的頭等大事。從領導到群眾,治蝗的弦儿一直要繃到6月末。
12日下午,多云,山東沾化縣圍場蝗區
沾化縣位于黃河三角洲,全縣300多万畝土地中,灘涂、荒地和耕地各占三分之一。今年的飛蝗發生面積有47万畝。車行沾化境內,路邊零星散布著剛剛收割過的麥地,不時有片片泛著白色的地貌掠過,那是海水倒灌形成的鹽鹼化較重的沙質土,這些田地就是俗稱的“插花地”,一畝地只能產兩三百斤。
在圍場蝗區,記者隨手抓起一把土,細細的土粉就從指縫中簌簌落下。一望無際的蘆葦中,是大小不一、參差不齊的飛蝗。今年蝗蝻出土極不整齊,出現了多個出土高峰期,從一齡期到五齡期都有,被稱作“五世同堂”。
47歲的老查蝗員王俊友正帶著一隊人馬噴藥。干了28年查蝗員的老王對記者說,這三年蝗情一年比一年重,今年的蝗虫密度是他這些年見到的最大的一年。嚴重的地方,一腳下去能踩死100多只,主要原因就是太旱。地里澆不上水,一直作為造紙原料的蘆葦長勢也不好。山東省植保站站長盧增全插話說,如果這里的蘆葦密度超過70%,就能抑制蝗虫生長。
為了及時把握蝗情,查蝗隊員每天要在蚊虫肆虐的蘆葦蕩里背著水和干糧步行二、三十公里。由于裝備簡陋,飛机洒藥得靠地面人員插旗指示方向,這些地面人員飛机上能看到,但因為地勢和植被阻擋了視線,有時相互之間卻看不到,加上沒有通訊工具,曾經發生過飛机洒完藥飛走后其他信號員撤退了,而有一名信號員卻迷失方向,失蹤60個小時后才找到。
13日下午,多云,河北安新縣白洋淀
短短几十年,白洋淀從“十年九澇”就成了“十年九旱”。
龜裂的土地上歪歪斜斜地躺著几條小木船。澆地回來的西向陽村村民谷會增回憶說,過去這里不少村子家家戶戶出門靠漁船,孩子們個個會游泳。現今,許多淀區种上了麥子、玉米,孩子們已經無水可戲。
來到同口鎮唐河大橋下,田螺殼隨處可見,散落在蘆葦叢和蝗虫群間。下游不遠就是白洋淀,這里卻是一馬平川。當地農業部門的同志說,白洋淀上游的一些水庫已無水可放。
湖面大幅度縮小、水位下降,形成了大面積脫水新蝗區。治蝗專家說,在全國2000多万畝宜蝗面積中,蝗虫的孳生環境每年減少50万畝,但新增面積也不可忽視。除了因天旱使水庫、河流、湖泊等的水區和徑流減少,生態環境的變化和一些工程帶來的不利影響,也導致蝗虫孳生地得以擴張。黃河入海口由于泥沙淤積,每年就新增4万畝。小浪底工程的建設,也增加了40万畝蝗虫孳生地。
藻苲淀蝗區,記者看到一片綿延數百米的“蝗軍”,正浩浩蕩蕩斜穿馬路,不禁頭皮發麻。其后,留下的是殘缺破敗的蘆葦叢。(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