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曾憲:也說“胴體”及其它

楊曾憲

人氣 8
標籤:

(http://www.iloveguava.com)
【大紀元6月13日訊】 時下傳媒多且濫,語文質量“每況愈下”,語言失範日益嚴重,捍衛民族語言純潔性規範性是每個中國當代知識份子尤其是人文學者的天職。但遺憾的是,這一任務似乎只落到了中小學語文教師的肩上。多年來,他們始終恪盡職守地在捍衛著漢語的純潔與規範,對漢語、漢字的淨化、純化作出了巨大貢獻。如果沒有他們的捍衛,我想,中國的當代漢語可能早收拾不起來了。記得我上中學時,每當看戲劇演出回來,語文老師總要一一更正從字幕上打出來的錯別字,以免以訛傳訛,然後感慨一番,告誡我們今後不要寫這類錯別字丟人。那時出現錯別字大都是因寫作者無意或無識所致,而今天,當“克力架”、“家私”、“T恤”、“天‘嘗’地‘酒’”等外來、“南”來、“胡來”詞堂而皇之有意識地大舉入侵或湧現之際,這種對漢語純潔規範的捍衛顯得尤爲重要。否則“後漢語”時代會馬上到來,漢語將變的誰都讀不懂,整個民族文化都將在符號陷阱中掙扎生存!

其上是我讀了一位語文老師關於“胴體”議論的一點真實感想。如實寫下,首先是表示對我廣大中小學語文老師們的真誠敬意,也是對下文我觀點的限制或說明,不致使人産生誤解,因那我只是對“失範”個案的討論;對於維護漢語規範和純潔這一大原則我是堅決擁護的。

我想商榷的是對“胴體”錯用的批評。以我有限閱讀視野所及,近年來有關給“胴體”語義“正名”的文章似乎已屢見報端,且爲衆多小報炒過。但令人“遺憾”的是,這種“正名”──即“胴體”爲“屠體”,也就是指“家畜屠宰後的驅幹部分”──並沒有阻止“胴體”的濫用,這表明使用者並沒因此感到自己沒文化或丟人,閱讀者也並沒因想到它的原義而反感,大家仍是確切地將它理解爲“女性的裸體”。由此,我想,關於“胴體”的這種將錯就錯的誤用誤解很可能會持續下去,直至《辭海》“胴體”條下添上這一新義爲止。是否如此,不是眼下要爭論的,套用三十年前一句常用語:讓我們拭目以待──擦亮眼睛等著看吧!

讓我感興趣且想在此提出討論的是,何以當代漢語中會冒出一個“胴體”而且“謬種流傳”(查《辭海》,復查《現代漢語詞典》此處“謬種流傳”與詞典義亦不甚合,故加引號,且先自我坦白)呢?我想這與“胴體”適應今日社會文化傳播需求有關,甚至與它的美學意義有關。
中國文化是沒有欣賞人體美的傳統的,相應的詞語和概念也少得可憐。幾乎唯一的“裸體”,在當代中國社會文化語境中,其語義形象也早已無可救藥地給“糟蹋”了。魯迅便說過,中國人一見短袖……立刻想到“全裸體”,及生殖器、及性交。足見,“裸體”與淫穢與性交幾乎是一步之遙,與色情幾乎等價。人們一看到“裸體”,想到的並不是一般的詞典義:“赤身”,而往往是女人的裸體;想到的也不是女人體的全部,而往往是其暴露的隱私部分。羅丹曾津津樂道的女人體美的奧妙之處,在“裸體”一詞中幾乎全部給抹煞了,而這反過來又使“裸體”成爲流行的地攤文學常用招徠語,成爲黃色、准黃色文學的專用語。這便是人體藝術畫冊,一旦被舉報爲“裸體女人”畫冊便立即會被沒收的原因。而這,顯然是與“裸體”原詞典義大相徑庭的。

然而,開放的時代,開放的文學,對女性身體美描述的詞語需求量太大了,那麽,用什麽替代“不潔”的“裸體”呢?較現成的是“女性軀體”。但“軀體”一詞生硬、毫無語感彈性、更無美妙語義聯想,用它來形容女人身體,簡直是對女性美的語言學踐踏!

人體美的欣賞是要講距離的,包括在語言描述中。“裸體”直接刺激情欲,情感距離太近,“軀體”又太僵硬,缺乏感性色彩,情感距離太遠。正在這當口,“胴體”適時地出現了。它情感距離適中,語義形象豐富,語感體驗極佳,甚至使人能感受到羅丹筆下女性肌膚的光澤和彈性,而眼下它還不帶任何淫穢色彩。我們漢語中有這樣的好詞,或者說有人重新挖掘出這樣美的一個詞,爲文學也爲女性美解脫了語言困境,真的,我們應當高興才是,幹嘛一定要恪守詞典義,堅持將它還給畜生或送回到語言墳墓中去呢?

於此同理,“七月流火”我想也就將錯就錯讓繼續“流”罷。“七月流火”多形象多生動多“文學”(這裏名詞當形容詞也犯規,故加引號,但在當代文學中這似乎亦約定成“俗”)的詞語啊,用來形容“酷熱難當”真是再貼切沒有了。反之,如果真的用其原義,形容天氣轉涼,人們反而會莫名其妙的。今天,畢竟不是人人讀經事事用典的時代了,何必恪守原詞原義不放呢?因此,有關編輯通過這種“正讀”長學問之後,不妨讓他們誤讀下去,直至收入詞典。

因此,依筆者愚見,在捍衛漢語純潔和規範的大前提下,應當承認語言的個別失範的合理性,允許語義的自然演變。只要不是無知或故意的誤讀或錯讀,只要不致産生原則性的誤解和錯讀,對那些非專業語言學者,包括作家,不妨放他們一馬,容許他們創造性地譴詞造句;只要最後能約定俗成,所指語義爲大家普遍接受,便可視爲正解,而將這種詞義、語義演化疏理工作交給後人去做——在中國歷來訓詁都是一門大學問,當代人若不留下一些語義麻煩,後人如何生學問當教授呢?

以上愚見,不知語文老師們以爲然否。

(楊曾憲 通訊:266003 青島京山路26號青島社科院)

──原載《問題與主義 》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文章
    

  • 報考清華有訣竅 (6/2/2001)    
  • 馬建:中國當代文學只是農作物 (6/1/2001)    
  • 想贏我們?能平就很了不起!–米盧痛貶印尼隊 (5/26/2001)    
  • 法國興起漢語熱 (5/23/2001)    
  • 漢文化的墮落與悲哀 (5/6/2001)    
  • 漢語拼音輸入首次實現字詞句無縫輸入 (4/14/2001)    
  • EP3上有三名女軍人,其中一人是漢語專家 (4/3/2001)    
  • 中國“吧”文化 (3/24/2001)    
  • 王曉華:高行健是最應該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漢語作家 (3/9/2001)    
  • 印度情報机构招兵買馬 (3/8/2001)    
  • 印度情報部門大揭秘 (3/7/2001)    
  • 如何區別真自卑和假自卑 (2/16/2001)    
  • 《東方時空》:白岩松、李小萌等天天讀錯字 (2/15/2001)    
  • 美國社會安全局网站增設漢語內容 (2/10/2001)    
  • 台北新地圖 實施漢語拼音 (2/3/2001)    
  • 睦鎮碩流利漢語應對記者的“輪番攻擊” (1/18/2001)    
  • 從“聚集”到“圍攻”再到“衝擊” (1/15/2001)    
  • 睦鎮碩漢語水平惊人 原因只為迷戀“玉女” (1/14/2001)    
  • 【如是网文】從漢語用詞看《人民日報》的“功力” (1/14/2001)    
  • 王立誠九段的成功秘訣 (1/10/2001)
  • 相關新聞
    王立誠九段的成功秘訣
    【如是网文】從漢語用詞看《人民日報》的“功力”
    睦鎮碩漢語水平惊人 原因只為迷戀“玉女”
    從“聚集”到“圍攻”再到“衝擊”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