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怀宏: 群體比個人更自私

何怀宏 

人氣 25
標籤:

(http://www.iloveguava.com)
【大紀元5月19日訊】 萊茵霍爾德.尼布爾是一個基督教倫理學家,他所著的這本《道德的人与不道德的社會》正如書名所示,對個體道德和群體道德進行了嚴格的區分和對比。他認為,如果他不能正确認識二者間的巨大差別–用高尚的個體道去規范群體行為,或者反過來,個體僅用一般的群體道德去要求自己,可能會對兩方面都构成損害:造成個人道德的平庸化和淪喪,也無助于社會問題的處理和他顯然是認為個體道德解決。而且,他顯然是認為個體道德不僅實際上是高于群體道德的,而且也應如此。

所謂”社會群體”,包括國家的、种族的、經濟的和階級的群體,在作者看來,根据上述區別,可以說明那些總是讓純粹個人道德觀念感到難堪的政治策略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作為個體的人能成為道德的人,是因為在涉及到行為的關鍵問題上他們能夠考慮与自己的利益不同的利益,有時把他人的利益放到自己的利益之上。但是,這樣的自我犧牲對人類社會和社會群體來說卻是很艱難的,甚至几乎是不可能的。在每-种人類群體中,群體缺乏理性去引導与抑制他們的沖動,缺乏自我超越的能力,不能理解其他群體的需要,比個人更難克服自我中心主義,因而,群體的道德低于個體的道德。道德問題是從個體与個體之間的關系轉向群體和群體之間的關系,利己主義沖動對社會沖動所占的优勢也就越大,這一事實表明了人性和人類精神中存在著的一個悲劇:人類沒有能力使自己的群體生活完全符合個人的理想。作為個人,人相信他們應該愛,應該相互關心,應該在彼此之間建立起愛的秩序;而作為他們自認為的种族的、經濟(階級)的和國家的群體,他們則想盡一切辦法占有所能攫取的一切權力。權力的類型會改變,社會不平等的等級也會改變,但這一基本的事實卻迄今沒有改變。而且,人類的整個歷史還證明了這樣一個事實:在群體內部的關系中防止無政府狀態的權力反而常常促進群體之間關系的無政府狀態。所以,我們直到今天也依然可以看到,在一個個國家的內部常常是井然有序,甚至實現了某种社會正義,而在國家与國家之間卻還是處于某种無序和非正義狀態。

由于道德生活有兩個集中點,一個集中點存在于個人的內在生活中,另一個集中點存在于維持人類社會生活的必要性中,在個人敏感的良心命令和社會的規范需要之間有時會產生沖突,這一沖突可以最簡要地概括為道德和政治、或者說宗教道德和政治道德之間的沖突。從個人角度看,最高的道德理想是無私的愛;從社會角度看,最高的道德理想則是公正。這兩种道德視野并不是互相排斥的,它們之間的矛盾也不是絕對的,但兩者又不是可以輕易調和的。公正必須被高于公正的事物來保證,然而,這种融合道德洞見和政治洞見于一體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并不能完全消除內在的和外在的、個人的和社會的這兩种類型道德中的某些不可調和的因素。政治道德和宗教道德是最難調和的對立面,理性道德通常在兩者間持中間立場。

如果我們仔細考慮宗教道德和政治道德之間的沖突,就不難看出,最純粹的宗教理想和社會正義問題沒有任何關聯。只有在親密的個人關系中愛才是充分有效的,而一旦這种超越社會酬報的最純洁崇高的道德理想運用到更复雜、更間接的人類集體關系上去時,其社會有效性就會逐漸地減弱。要使一個群體對另一個群體充分保持一貫無私的態度,不僅是不可想象的,而且對于任何一個參与競爭的群體來說,想象它會贊賞這种態度并能取得功效也是不可能的。祟高的無私即便帶來終極的回報,它也要求作出直接的犧牲;個人可能會犧牲自己的利益,當他這樣做時要么是不希望有回報,要么是希望有終極的補償。但是,對于一個對其群體的利益負有責任的領袖來說,他又如何證明犧牲作為自己屬下的別人的利益而并不只是自己的利益是正當的呢?所以,一個在自己的個人生活中再純洁無私的人,一個最具有奉獻精神的人,他一旦成為一個群體的領袖,他將优先考慮的也是自己領導群體的利益而不是其他群體利益,這里還不必說那种借”群體利益”之名而營自己私利的人。

因此,接受一种坦率的道德二元論可能比接受某种調和兩和強制方法的企圖要好。這种二元論將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它在适用于自己的道德判斷和适用于他人的道德判斷之間划定界限;另一方面是它在我們對于個人的道德期望和我們對于群體的道德期望之間作出區別。

以上就是萊茵霍爾德極坏牯蒂傢鰣蚥暽D德和群體道德之分、宗教道德与政治道德之分的大略。總之,在他看來,必須把超過人類個體的自愛的人類群體的自私看作某种不可避免的事實,而在其自私過分的地方,只有通過維護利益的合理競爭才能對他加以控制,并且只有將強制的手段和理性的道德說教結合起來才有成效。

(摘自<<士柏網>>)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文章
    

  • 唐元雋: 社會道德維持方式 (5/17/2001)    
  • 社會道德的普世价值 (5/17/2001)    
  • 中國社會的道德體系 (5/17/2001)    
  • 中國社會的道德現狀 (5/17/2001)    
  • 陶傑:名教罪人 (5/16/2001)    
  • 世貿會給中國帶來巨變嗎? (5/14/2001)    
  • 文思慧﹑盧思騁﹑施鵬翔﹕垃圾輸內地──輸出災難 (5/13/2001)    
  • 网絡腐敗症—-中國官場病症系列談之四 (5/9/2001)    
  • 情欲至上症──中國官場病症系列談之三 (5/9/2001)    
  • 依法判案 以德示人 (5/9/2001)    
  • 成立全球性組織關注科技倫理道德迫在眉睫 (5/9/2001)    
  • 歐盟外交專員敦促道德外交 更多考慮人權因素 (5/5/2001)    
  • 扮演上帝?科學家所知有限 (5/5/2001)    
  • 英國:基因改造嬰兒技術引起擔憂 (5/5/2001)    
  • 基因改造嬰兒引發“道德戰” (5/5/2001)    
  • eBay將禁售有仇恨性物品 (5/5/2001)    
  • 首批基因改造人誕生﹗ (5/4/2001)    
  • 德國成立委員會 專門處理生物技術的倫理問題 (5/4/2001)    
  • 我們沒有任何矛盾–米盧首次公開談及孫繼海 (5/3/2001)    
  • 劉軍寧: 論惡與人性 (4/26/2001)
  • 相關新聞
    劉軍寧: 論惡與人性
    我們沒有任何矛盾--米盧首次公開談及孫繼海
    德國成立委員會  專門處理生物技術的倫理問題
    首批基因改造人誕生﹗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