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月13日訊】“尊敬的編輯:我是一名在希望工程這棵大樹下成長起來的大學生,如果沒有廣州鄭慶余爺爺的無私資助,我永遠也不會走進美麗的吉首大學的校園———”。最近,本報收到一封湖南吉首大學學生汪永紅寫來的感謝信。富有戲劇性的是,當記者打電話去吉首大學采訪這一動人故事時,卻被告知汪永紅因尚欠學校2900元學費而被暫緩考試,已含淚踏上了回家的路。
日前,記者几經周折找到了82歲的鄭慶余老人,告訴他這一不幸消息,老人竟一時語塞,眼睛不禁濕潤了。
鄭伯一家四口擠在陰暗潮濕的小屋里
廣州芳村花地,彎彎曲曲的涌尾坊盡頭就是鄭伯的家。盡管要与20歲的孫子擠在一間房,但老人已心滿意足。他從衣柜里拿出三年來汪永紅及其家人、同學寄來的70多封信,每一封都編了號,按年份捆扎,鄭伯說:“永紅是湘西土家族孩子,他手腳殘廢的爸爸和痴痴呆呆的媽媽,辛苦一年收獲的柑桔,往往運不出大山而爛掉。汪家每年都有半年衣食無著。”
小汪的家鄉湘西永順,是國務院确定的重點扶貧縣,每年有上千名學生輟學。父母雖殘疾,汪家四兄弟卻個個英俊結實。但成績优秀的老大讀到高二就不得不輟學南下廣東中山打工了。最幸運的是老二,考上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大哥拼死拼活打工,家里背了上万元債,他才勉強負笈北上。第二年輪到永紅初中畢業,家里已一貧如洗。永紅只好兩次放棄上中專的机會,但即使選擇學費便宜的高中,家庭亦負擔不起。
正當全家為永紅的學費愁腸百結時,一張來自廣州花地的200元匯款單不期而至。寄款人是素不相識的“鄭期望”,背后還寫著華羅庚的名言“聰明在于學習,天才在于積累”。
這個“鄭期望”就是廣州退休稅務干部鄭慶余老人。三年前,他從報上獲知湖南永順每年都有數千學生因貧困輟學,便心里一動:自己每月的退休金雖只有五六百元,但一不抽煙二不喝酒,何不幫幫愛讀書的孩子?
別人助學往往寄錢了事,而鄭伯卻寄上來回路費非要与汪永紅見上一面,他說:“我想更多地了解這個孩子,更好地幫他。”那個炎熱的夏日,老人拄著拐杖擠公共汽車親自到廣州火車站接他。當汪永紅踏進鄭伯家當年住的小屋時,他怎么也想不到鄭伯一家四口竟擠在一間陰暗潮濕的房間,用著早已過時的陳舊家具。夜里一老一少同擠一房,白天促膝談心。臨走,小汪的行囊塞滿了鄭伯一家送的高考資料和衣物。“笨鳥先飛,一定要爭气!”汪永紅回去后成了班里最勤奮的學生,學習成績一直保持在班上前五名、全校前十名。
用《廣州日報》香港回歸九七版教育小汪
凡能為小汪做的,老人都做了。他怕孩子死讀書,每半個月就寄去厚厚一摞散發著油墨清香的剪報,這都是精心從《人民日報》、《參考消息》、《廣州日報》等多家報紙剪下來的時事、科教、体育、娛樂等新聞。汪永紅和同學們把剪報貼在黑板上辦成了《期望》牆報,這在信息閉塞的永順成了孩子們珍貴的精神財富。說起當年用本報紀念香港回歸97版辦的《期望》特刊引來人頭涌涌的學生,鄭伯開怀大笑。這份持續了兩年多的《期望》牆報,在永順、湘西、湖南還一度成為美談,登上了《湖南日報》。
一直希望永紅能來廣州上大學
記者輾轉找到小汪的班主任劉健本老師后才得知,他本學年應交5300元學費尚欠2900元,已被學校通知暫緩考試。臨走,汪永紅曾神情沉重地告訴班主任,辛辛苦苦地讀了一學期卻不能如期考試,心中實在難受,与其在校眼睜睜看著別人考,不如早點回家去幫干農活,還可以省下在校的開銷。
劉老師嘆了口气:學校里像汪永紅這樣的少數民族或漢族貧困生不在少數,四個年級的6000多名在校生共欠費600多万元,有的學生連續兩三年欠交。學校不得不從今年起實行“緩考”的新措施催交欠費,緩考后若仍長期欠費,就會被勸休學。他們班里59名學生有4人欠費,21人申請助學貸款,有限的助學金則因僧多而粥少,像汪永紅屬師范類已得到特別照顧,但每月也僅得生活補貼60元。
當記者把汪永紅再陷困境的消息告訴鄭伯時,老人怔了一下才低聲說:“怪不得10月永紅來信說考上吉首大學后就再無音信。”他一直很希望永紅能來廣州讀大學,老早就收集廣州高校助學貸款、獎學金的新聞寄給他。“報上說,廣州高校不少貧困生可靠助學貸款維持學業。永紅如在廣州上大學會比內地輕松點。”老人顯得有點惋惜,但執著地相信,小汪不會輕易放棄學業。“這孩子很倔,不服輸,不會就這么算了的!”他一再說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