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iloveguava.com)
【大紀元4月28日訊】工商時報綜合外電報導﹐美國週五公佈第一季國內生產毛額(GDP)成長二%,遠在預期之上,一時之間使得世人信心大增,都認為全球疲弱不振的經濟即將反彈,然而有專家提出警告,不要高興得太早。儘管美國經濟陷入衰退的風險已告降低,但是在美國消費者信心仍然疲軟、日本經濟欲振乏力,以及部分歐洲工業國家經濟趨疲的情況下,全球經濟前景仍是令人擔心,不應掉以輕心。
英國金融時報週六的社論說,美國今年首季GDP勁揚二%,成長率是各界預期的一倍,顯示美國經濟的確沒有大家所想的那麼糟,而且也已較去年第四季改善。受此支撐,美國財長歐尼爾信心十足地表示,美國已重回推動全球經濟成長的強勁引擎角色。更重要的是,此一情勢與部分人士認為美國經濟目前僅是科技泡沫破滅後的短期向下修正,而非全面性的減退的看法一致。也因為如此,大家對美國以及全球經濟陷入衰退的憂慮也告銳減。
不過金融時報同時也發出警告,事實的情況可能並非如表面看來這麼樂觀,因為由美國當前所發生的情況來看,美國經濟走疲並不像僅是短期的現象而已:企業獲利持續下降、裁員行動不斷,而且已由科技業擴及到如寶僑等消費品生產大廠。與此同時,消費者與企業信心依然不振。由此看來,美國經濟要復甦,仍是困難重重。
金融時報指出,人們必須了解,美國週五公佈的GDP資料僅是初估值,其中部分項目僅是根據兩個月的資料計算的,因此預料美國第一季的GDP未來還會向下修正,也就是說美國經濟實際的情況要比週五公佈的情況疲軟。
其次,現在的經濟狀況可能仍僅是處於經濟走疲的初期,企業縮減成本與資本投資對經濟的效應都有延遲性,而這些行動對經濟的衝擊可能都還尚未完全顯現。
第三,失業人口增加大都是在經濟走疲幾個月之後才會出現,也只有到這時候,消費者支出才會呈現減弱。因此,儘管第一季消費者支出增加,但近幾個月來裁員風大盛,因此很有可能在第二季就告減退。
此外,我們也不應忘記美國經濟長達十年的擴張,是靠著內部一種失衡的情況所帶動的,即是投資遠大於儲蓄,而這樣的情況導致經常帳逆差大增。國際貨幣基金會日前就提出警告,要調整這種失衡的情況,可能會引發匯市的混亂。
日本與歐洲經濟遲滯,也會阻礙全球經濟的復甦。在日本方面,儘管內閣換人,然而若是不能促進執政的自民黨改變以及金融改革,日本經濟仍難見起色。
美國週五公佈的GDP無可否認是一項好消息,而在大家慶祝經濟減緩即將結束的興頭上潑下一盆冷水,實在殺風景,可是事實如此,如果全球經濟要如國際貨幣基金會所預期的在明年反彈,實在還需要不少運氣。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