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告別鎖國政策迎經濟曙光

人氣 102
標籤:

(http://www.iloveguava.com)
【大紀元4月26日訊】 軍人專政鎖國逾半世紀的緬甸﹐在放棄社會主義路線十多年後﹐正力圖實行市場經濟以吸引外資﹑發展旅遊業﹐振興長期疲弱的經濟。去年底開始﹐仰光軍政府和領導「全國民主聯盟」﹙民聯﹚的諾貝爾和平獎得主昂山蘇姬進行會商﹐尋求政治和解﹐以籌組過渡政府﹐促使西方解除經濟制裁。對長期困頓的四千七百多萬緬人來說﹐經濟曙光近了﹐緊☆的政局是否也會鬆動呢﹖民主自由的腳步會重返仰光嗎﹖

仰光華人商會會長黃其德對亞洲週刊說﹕「世界都在進步﹐緬甸也會好起來。」黃其德表示﹐政府八九年後在經貿上平等對待華人。華商開始進軍商場時﹐多數做農產品的進出口貿易﹐將豆類出口到印度﹑日本等地。目前商會會員以福建人居多﹐該會除參與緬甸華人社會的活動外﹐也響應政府的政策﹐發動捐款。近年華人辦企業的機會比過去多﹐參與的行業包括金融﹑房地產和開設工廠等。

據緬甸的外國人投資法﹐軍政府八八年起允許外商擁有百分之百股權﹐次年正式廢除「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實行市場經濟吸引外資﹐目前開放的領域包括農業﹑礦業和旅遊等七項。泰國﹑大馬等東南亞國家的商家紛紛湧入﹐新加坡商家則熱衷於開發酒店和工業園區﹐九四年起﹐新國更成為最大的投資國﹔另外美國﹑日本﹑荷蘭﹑南韓等地的企業家也紛至沓來。

仰光的商店除擺賣由泰國輸入的服裝﹑音響器材外﹐還有印尼的「峇迪」﹑中國製造的玩具等。此外﹐韓國的電器產品廣告林立街頭﹐日本生產的卡車和汽車則在大街小巷裏穿梭。這一切現代化的產品和配備不但帶動緬甸的消費市場﹐當地華人亦紛紛趕搭經濟開放的列車﹐興起建廠辦企業的風氣。當地民眾經過多年來軍人專政的黑暗期﹐莫不對這種現象感到雀躍。

緬甸在軍人統治五十年來﹐鎮壓民主派和街頭示威運動﹐不斷秘密拘捕﹑軟禁民運人士﹐招致西方的制裁。昂山蘇姬領導的民聯在九零年大選中囊括三百九十二席﹐佔全國席次百分之八十一﹐但此結果未獲軍政府承認﹐昂山更遭軟禁。不過去年十月﹐軍政府與民聯多番會商﹐希望達成由雙方合組過渡政府的協議﹐條件是昂山蘇姬不得擔任領導﹐並放棄起訴軍政府侵犯人權﹐也不能要求承認九零年大選獲勝的結果。

軍政府與昂山的談判是一項歷史性的突破﹐顯示朝野雙方正努力為結束該國的軍事統治建立互信基礎﹐並對籌備過渡政府的架構認真磋商。但長期對軍政府缺乏信心的歐盟和美國則表示﹐他們會在今年七月﹐待軍方和昂山達成共識之後才有所行動。

今年一月﹐歐盟委派的瑞典﹑法國和比利時代表會見昂山蘇姬﹐聽她講述有關去年與軍政府對話的內容。在此之前﹐代表團也會見軍政府的高層﹐包括國防部軍情局局長欽鈕中將和外交部長吳溫昂。此外﹐當局最近釋放去年被捕的八十五名民聯成員﹐包括副主席丁吳﹐顯示軍政府和民聯有望打破僵局。

振興經濟下政局亦鬆動

昂山蘇姬一方面要求民眾寬恕軍方的武力鎮壓﹐一方面又得從保護人民權益的著眼點出發﹐要求和平過渡民主制度﹐卻因而陷入矛盾的困境。在振興經濟的大前提下﹐當局積極吸引外資和發展旅遊業﹐卻也使原本緊☆的政局開始鬆動。

儘管昂山蘇姬呼籲外國投資者及遊客抵制緬甸的旅遊業﹐以免助長軍人政權﹐但人民經過長年的貧苦生活﹐無不希望獲得改善。多數政治觀察家認為﹐制裁緬甸不但未帶來預期效果﹐反而會引起副作用。軍政府第一秘書欽鈕今年初表示﹐國際間若希望看見一個無戰亂的現代民主國家興起﹐便應撤銷制裁。正是基於不該對緬甸邁向民主抱有悲觀和狹隘的觀點﹐九七年四月﹐馬來西亞率先呼籲周邊國家與緬甸作「有建設性的接觸」﹐終於促成東協當年在吉隆坡召開的大會上﹐宣布接納緬甸﹑寮國﹙老撾﹚為會員國。

緬甸是中南半島最大的國家﹐面積六十八萬平方公里﹐人口約四千七百多萬﹐緬人佔百分之六十五。全國有十四個省﹐但其中七個是禁區﹐主要為八十三個少數民族所居住。緬甸與泰寮中印孟接壤﹐由於和泰國國界長達二千公里﹐邊境糾紛及武裝衝突頻密。同時﹐其位於中國西南地區的南方﹐西南的貨品多依靠緬甸的港口起卸﹐形成中國在印度洋出海的門戶﹐以及銜接東南亞和南亞的重要通道。

緬甸實行二十多年的中央計劃經濟導致國窮民困﹐八九年實行開放後﹐外資卻始終徘徊在外﹐使軍政府領悟到盡快結束西方制裁和力圖社會安定發展﹐才是重建經濟的良方。八九年開始﹐緬甸的旅遊業和外資便已陸續發展起來。雖然跟東南亞大部分國家相比﹐緬甸的發展仍在起步階段﹐卻也因為這樣而保留不少傳統和自然的風貌﹐各地的遊客正迅速增長。而佛教在緬甸有過全盛的時代﹐全國至今保留三百三十萬座閃閃生輝的大小佛塔。

去年六月﹐中緬建交五十週年紀念前夕﹐中國國家副主席胡錦濤與緬甸旅遊部長蘇倫少將簽定發展旅遊業意向書﹐進一步在兩國友好和經貿往來的基礎上加強合作。中國駐緬甸大使館商務參贊金洪根說﹐現時中國百姓手中有很多錢﹐很願意到緬甸看看﹐因此當地旅遊業還有很大的發展潛能。

目前中國國家旅遊總局和緬甸飯店旅遊部正緊密協商﹐針對雙方旅遊公司﹑機票價格﹐甚至包括每個旅客須在緬甸機場兌換二百美元外匯券等事項進行商討。金洪根表示﹐中緬經濟懸殊﹐因此達成旅遊協議對緬甸來說絕對是正面的事。

政治上漸吹緩風和旅遊業帶來的春江水暖﹐正為處於經濟下滑的軍事管治解套﹐成為長期遭西方國家封鎖和制裁的突破口﹐並改變其長久以來給人與世隔絕的印象﹐當地民眾對此深感期待。
在仰光工業區設成衣加工廠的蘇天寶表示﹐他和兒子蘇國興成立的新方實業有限公司﹐去年八月起投入運作﹐目前有一千二百個工人。為降低投資風險﹐主要以「來料加工」的方式生產中高檔成衣﹐包括運動裝﹑童裝等成品出口到美法等國﹐技術方面則多由港台的合作伙伴支援。
該公司董事經理蔡榮輝指出﹐仰光現有四百多家成衣加工廠﹐人工便宜和人力資源充足﹐加上享有優惠關稅是此行業發展的優勢。但工人流動性高﹐熟練性有待加強﹔另外衣服補料如鈕扣等周邊行業的支援亦不足。他指出﹐發展中國家都由勞力密集的行業發展起來﹐緬甸在這方面屬萌芽階段﹐「只要肯吃苦﹐仍有一定的發展空間」。

基建不完善外資多觀望

不過﹐當地的通訊和交通等基本設施並不完善﹐而且電力與燃料亦甚為短缺﹐再加上貨幣兌換率不穩定﹐外商因而對長期投資大多心存觀望﹐不願將資金押注在突變的局勢上﹐這些不利的因素導致緬甸的經濟發展停滯不前。事實上﹐緬甸是亞洲的新興市場﹐並曾受英國殖民統治﹐當地迄今仍沿用英國的法律系統和金融制度﹔這些客觀的條件使它具備發展和擴張的可能。觀察家稱﹐有些制度已不合時宜﹐當局須採取因時制宜的措施﹐才能在政經改革的路上前進。

緬甸近半世紀的鎖國政策﹐朝野均極思衝破禁運的枷鎖﹐使它成為亞洲最後一個走上開發之路的處女地。但軍政府和民主派的協商撲朔迷離﹐政經改革仍是長路漫漫﹐將來的變數難以預測。

──原載《亞洲周刊 》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文章
    

  • 邱立本: 以開放之矛攻傲慢之盾 (4/26/2001)    
  • 泰破獲615万顆安非他命和4.5公斤海洛英毒品 (4/25/2001)    
  • 緬甸發現世界上最重的天然珍珠 (4/23/2001)    
  • 泰國攔截中國援助緬甸發電机 (4/22/2001)    
  • 緬甸政府對与昂山素季會談成果感到高興 (4/19/2001)    
  • 大赦國際拿出證据要緬甸改善人權 (4/18/2001)    
  • 滇緬邊區地震導致160死傷 (4/14/2001)    
  • 東南亞十幾個民族都有”中國根” (4/11/2001)    
  • 聯合國人權特使在仰光會晤緬甸反對党領袖 (4/5/2001)    
  • 聯合國加強同緬甸軍政府接触 (4/3/2001)    
  • 緬甸“上帝軍”娃娃首領与媽媽團聚 (3/17/2001)    
  • 昂山蘇姬傳与緬甸軍方組過渡政府 (3/10/2001)    
  • 緬甸軍政府強硬派丁吳中將墮机身亡加速談判 (3/10/2001)    
  • 印度情報机构招兵買馬 (3/8/2001)    
  • 印度情報部門大揭秘 (3/7/2001)    
  • 中國愛滋病像漏油一樣擴散 (3/3/2001)    
  • 泰國國防部長譴責媒体破坏泰緬邊界談判 (2/24/2001)    
  • 緬泰邊界衝突雙方有意和解 (2/22/2001)    
  • 泰緬邊境發生激烈衝突 (2/21/2001)    
  • 緬甸軍政府三要員墜机身亡 (2/19/2001)
  • 相關新聞
    緬甸軍政府三要員墜机身亡
    泰緬邊境發生激烈衝突
    緬泰邊界衝突雙方有意和解
    泰國國防部長譴責媒体破坏泰緬邊界談判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