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iloveguava.com)
【大紀元4月25日訊】 本屆世乒賽開賽前后最熱門的話題,除了大球改革之外,就是有關中國隊繼續“壟斷”好不好的話題。
記者通過几天的采訪感受到,不同的人對這一問題的認知各不相同,有支持的,也有反對的。站在國球的立場上,金牌對中國隊而言多多益善;可從世界乒壇發展的角度考慮,中國隊的過度輝煌,在某种程度上制約了乒乓球運動向多層次方向的發展。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這樣一個信息,歐洲乒壇自薩姆索諾夫之后,可謂后繼乏人,正處于下滑狀態。造成這一現狀的原因雖是多方面的,但中國隊的超級強大使部分競爭對手喪失了競爭的欲望,是歐洲乒壇萎縮的一個不可忽略的誘因。
前中國隊選手、1976年的全國冠軍得主李羽翔,以自己在德國乒壇摸爬滾打了14年的經歷對記者說,歐洲人打球多以學業為主,打球為輔,政府行為較少,主要靠家庭及俱樂部的支持和資助。一名選手要想打出成績,天賦是第一要素,這与國內有所不同。瓦爾德內爾14歲成名,可以說是歐洲現代乒壇的個例,由于他的成績在歐洲最好、名气也最大,所以絕大多數的贊助商只愿為他花錢,剩下的人几乎得不到贊助。由于缺乏資金的依托,從事這項運動的人在歐洲正逐年減少。
就拿德國來說,該國乒乓球聯賽在整個歐洲數一數二,全國有10個甲級和乙級俱樂部隊,其聯賽的水平和質量都是歐洲最好的。世界頂尖選手孔令輝、劉國梁、王濤、馬文革、丁松、薩姆索諾夫、普里莫拉茨、佩爾森等人,先后在該國俱樂部打過球。可近年來,因缺乏贊助商的支持,聯賽水准有所下降。一些乙級隊明明打到了甲級,可由于沒有錢,索性繼續呆在乙級隊,不愿意上去。另外,贊助商不愿意為其他選手掏錢的原因是,他們這幫人在世界大賽上染指金牌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因為,除了個別選手外,其他人想從中國人手中瓜分金牌的希望等于零。
德國尚且如此,別的國家聯賽的現實就可想而知了。這樣,歐洲人參与這項運動的積極性就在一定程度上受挫。而不少正在打球的選手則積極尋求前往亞洲發展的可能性。据悉,今年8月至明年2月在日本舉行的職業球員獎金聯賽,將吸引眾多的歐洲選手前去淘金,這對整個歐洲聯賽是一次不小的沖擊。
任何一項競技運動一旦缺少競爭的內涵,將極有可能同時失去參与者和觀眾,而喪失了這兩者的支持,這項運動也就隨之枯萎。
(深圳商報)(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