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然,對于身處平面媒体的從業員來說,台灣《明日報》的消失可能是值得暗自慶幸的一回事,因為電子媒体畢竟并未對報紙构成生死存亡的威脅。不過,网上風光無限,發展電子報仍然是亞洲新聞界最美麗的憧憬。那么《明日報》的命運,又到底意味著什么?
人們對電子媒体的前景產生怀疑,其實是可以理解的。因為直至目前為止,亞洲的大多數网上媒体都在提供免費的新聞服務,很少能夠從電子廣告中收益。今年初以來,國際“网業”紛紛宣告破洞漏水,也給業者敲響了警鐘。為削減网絡公司的經營成本,媒体鉅子默多克(梅鐸)的新聞集團、美國線上時代屬下的CNN以及《紐約時報》電子版,都已各自裁撤數百名線上人員。
當然,對于《明日報》的停刊,我們還是應以個別的案例來審視,才會比較恰當,否則就會以偏概全,對于電子新聞業的前景也探究不出個所以然來。最普遍的看法是,《明日報》是個“新聞成功,財務失敗”的典型例子。或者說,在“知識經濟”中,“知識”并不是業務的主導力量,反而“經濟”的健全才是重要的。
是的,《明日報》以高薪和良好工作條件,吸引了台灣300多名优秀新聞從業員,同心協力辦一份优質電子報,可說是很有抱負的构想。可惜的是,在入不敷出的長期虧損之下,只好宣布關門。在宣布解散時,該報財務主管指出,《明日報》每月虧損 1200万至1500万台幣(67万至83万新元),而廣告收入只達預期目標的十分之一。
以《明日報》專欄主筆胡晴舫的話來說,是“新興產業的未定性”拖垮了這份電子報。他在香港《明報》上撰文指出,《明日報》打過美好的一仗;敗下陣來,主要因為台灣商業環境對電子媒体仍不十分有利。台灣除了市場不大之外,廣告主還不夠習慣网絡這個新媒介。
胡文指出,亞洲的网絡市場終究不如歐美市場來得廣大、繁榮,且不具一致性。譬如亞洲國家的廣告預算不夠闊綽,根据樂觀估計台灣市場大概是美金40億元,相較于美金2000多億元的美國市場簡直沒得比。韓國可能是唯一擁有足夠市場規模、大眾也具有一定消費能力的東亞國家,网絡產業就蒸蒸日上。
不賺錢的報紙便得關門
該文認為,其實電子网絡仍是個前途無可限量的高利潤事業。作者期望將來有比《明日報》更高明、獲利更高的商業模式出現,而且人們也可以繼續通過网絡接触更多更有用的資訊。
本人根据在媒体的經驗,想就大眾傳媒的原理提出一些觀察。首先,新聞業固然不可乖离理想,比如伸張正義、充當社會喉舌等,但卻無法不顧經濟原則。除非是國營企業,不賺錢的報紙不日便得關門,其理自明。從負面上看其實也是如此,光是一廂情愿地辦份理想很高的報紙,恐怕將事与愿違。
電子媒体應与平面媒体結合
大約五年前本地一個出版人大會上,香港《信報》總編輯沈鑒治便指出,新聞自由与媒体的商業盈利息息相關。香港當時尚未回歸中國,他說假設在回歸后,特區政府若以商業手段干預當地傳媒,不“合作”就沒廣告,一旦香港的報章、電視和電台失去了獨立性和正常操作,香港的經濟末日也就來到。
其二,以亞洲的情況來說,電子媒体應与平面媒体結合,才有穩固基礎。《明日報》出師未捷身先死,相信主要因為它是网絡“原生報”,也就是“純電子報”。所有的新聞一下子升空,在网上賣廣告,在网上貿易,憑信用卡收錢,這在美國來說可能已成生活的一部分,但在亞洲這么做的話,恐怕還是走得太快了一點。
事實上,目前亞洲的電子報絕大多數都是“地聯”的,“网媒”的內容多靠“紙媒”供應。港台許多報章的网上內容還不是無條件奉送的,而有一定限制,如只發英文短訊等,弦外之音是:要讀精彩深入內容,請訂閱本報。
不妨打個比喻,電子媒体与平面媒体配合,就像站在地上放風箏。地面上需要有廣闊的空間,讓放風箏者奔馳拉線,紙鳶才能越扯越高。同時風箏也要不斷線,才能配合地面扯線的運動。即使是成熟的美國媒体,也并不是“一下升空”的,比如《論壇報》(Tribune),便是打出諸如food.com這樣的電子版,先以飲食文化吸引网上讀者。
其三,這就牽涉到辦報方針的問題了。一般認為,電子報的內容是以國際讀者為對象,而平面媒体對象則是當地讀者。這固然沒錯,但我們應該看到,一個亞洲地方的民營報業机构,与英國廣播公司(BBC)或美國之音(VOA)這樣有強大后台的媒体不同。歸根結底,報章的經營還是以服務當地,以本地人的口味為主。先贏得當地的信心,建立良好的品牌,建立區域性的發行网,再邁向國際,相信還是比較穩重的做法。
電視怎能跟報紙吵架?
美國的報紙紛紛上网,主要是解決一個發行的問題。這因為美國地方很大,上网可以避免紙張、運輸、派送等方面的煩惱。而且美國的電子商務已經是很發達了,產品素質、售后服務、厂家信用等都有一定保証,亞洲國家除了上述的韓國外,或也包括日本,恐怕一時仍很難跟得上。但無論如何,亞洲地區還是先各自搞好本地市場,以穩扎穩打為上。
其四,我們仍然須要探討,人們為什么要讀報紙?根据行家的分析,最基本的原因就是要在最短的時間內,知悉准确的新聞消息。又快又准,精簡翔實,那當然是新聞業的理想了。以報紙來說,另外的优勢是分析性強,并可以隨時翻閱,有更大的持久性。
最近圈內有個笑話,是問電視怎么可以跟報紙吵架?電視上即使准備了一大堆台詞,讓演員盛裝演出,也只能罵那么兩三分鐘,一閃而過。觀眾要非常忠誠地守侯,准時地扭開電視机,人有三急也得憋著不走開,才看到這段演出。但如果在報紙上罵人,只要寫几個字,讀者便可以在一天里慢慢享用,也可以剪存來細細回味。
這不是老王賣瓜,筆者想說明的一點是,不同媒体各占优勢,大家應該在据點上發揮其有利的一面。可以斷言的是,要是有個報業集團比《明日報》更有業績,有更高的公信力,那又為何不可在网絡的天空上爭一日之長短呢?
--轉自《聯合早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