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3月28日訊】
當中國人得不到諾貝爾文學獎的時候,老是批評西方人有偏見,當中國人終于得到了諾貝爾文學獎,北京政府和官方文膽卻指責西方別有用心。
當華語電影還沒有得到奧斯卡金像獎的時候,中國人說奧斯卡的評審西方本位,當「臥虎藏龍」贏得了四項金像獎,又有一些人說「臥」片刻意討好西方市場。中國人面對洋人所給的榮譽,何以總是心理不平衡?
對于嚴守「中、西之辨」的人來說,中國人取得奧斯卡獎并不光彩,因為西方所「認可」的中國,總帶有將中國「他者」化、「异域」化的成分,正如父母叫子女小心拐子佬的甜言蜜語,西方的「好意」背后總有一點點邪惡甚至陰謀。
好吧,就算「臥虎藏龍」所呈現的中國純為取悅洋人吧,但片中的角色亮麗、文雅、勇敢,有修養;如果中國人的素質可以量化的話,相信中國十几億人口的平均值,一定遠低于電影中的几位角色。「臥虎藏龍」并非「妖魔化」中國,而是將中國和中國人描寫得超乎現實的优雅,如果向洋人唱好中國也要斤斤計較,似乎過于吹毛求疵了。
不少中國人、特別是北京官方,對統一有特殊癖好,不但國土如是,藝術、語言、文化、電影也如是。大陸很喜歡攝制描述領袖事跡的電影,但近年規定這些電影中的「領袖」不許說土話,只能統一講字正腔圓的北京普通話,以為人民表率。
李安電影得獎后,香港很多評論指電影成功之處是兩岸三地合作,并從而引伸出民族文化、團結統一等大意義來,但其實多元、包容才是電影的最大特色。
「臥虎藏龍」的對白沒有配成英語,亦沒有配為「統一」普通話,香港人周潤發和馬來西亞人楊紫瓊講廣東國語、台灣人張震講現代腔台式國語,其他大陸演員亦各自各精彩,李安讓他們自己說話,自己發揮。
北京領導人如果想演一出統一好戲,最好向李安學習,讓兩岸三地民眾有自己發聲的權利,比起什么事情力求「團結一致」、統一口徑,必定更能吸引「觀眾」。
(轉自<<世界日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