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3月28日訊】「政務司司長」作為百官之首的地位,將面臨改變。据悉,政府高層正積极考慮,董建華明年中連任及引入新的高官問責制后,大幅削減政務司司長的權力,由各不同政策范疇的部長直接向特首負責,而非一如現行制度要事事先經過政務司司長再交特首。
政府同時亦研究日后在公務員隊伍中可開設一個新的職位,作為公務員之首,專責公務員人事任命和內部問題。其職能与現時公務員事務局局長相似,但出任人本身隸屬公務員系統,有別政治任命的部長。
*政府新架构分三層*
行政長官董建華今十月發表施政報告時,將會交代研究高官問責制的進展。有政党人士透露,董建華曾私下表示,新制度可望在明年中他第二屆任期時開始落實,行政會議亦會在同一時間有所改動配合。
据本報了解,政府高層近期已開始醞釀多個不同改組方案,在高官之間近期廣泛流傳部分改革建議包括:
(一)新的政府架构分為三層──第一層是特首,然后是屬政治任名的司長和部長,再下面則是屬公務員的D8級局長(日后會為部長及局長另定新名稱)。各司長和部長分別直接向行政長官負責,而局長則協助司長、部長研究政策。
(二)削減政務司司長權力──按現時做法,局長先向政務司司長提出政策建議,獲同意后再上呈特首,但日后的部長則毋須先經過政務司司長,可直達特首。
(三)重新為政務司司長定位──政務司司長將繼續扮演副行政長官的角色。一旦行政長官放假或离港,將由政務司司長暫代行政長官職務。同時,政務司司長將會親自執掌一些重要或敏感的政策,例如政制、保安,這些政策范疇毋須再另設部長之職,情況与英國的副首相相似。
(四)部長數目較現時局長少──政務司司長一人已掌多個重要政策,加上部分相關政策可合并由一個部長處理,例如現時分屬兩個不同政策局的房屋与地政規划,可由一名部長合并處理。一般預料,現時有十六名局長,但將來應只有八、九名部長。
(五)特殊處理公務員事務局──有意見認為,毋須設立一名處理公務員事務的部長,但當司長、部長均屬政治任命時,有需要另設一個公務員之首職位,由公務員出任。
*學者:特首全操控*
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副所長劉兆佳說:「實行了問責制后,每個部長都直接為自己的政策范疇向董建華負責,陳方安生現時享有的『否決權』及『預決權』,將來的政務司司長肯定沒有。」劉兆佳表示,按《基本法》規定,政務司司長在禮儀上的地位,較其他官員高,但如何划分其職能及實際職級,特首有完全操控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