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月2日訊】据星島日報記者黃冰清報道,在中國大陸宣傳西方的個性自由与民主而被開除的前中國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被認為是自由民主派知識分子中最有影響力者之一的劉軍宁昨天在史丹福演講時表示,全球化經濟將使中國民主的前景更加樂觀。
三十九歲的劉軍宁北京大學政治學博士畢業,去年來美之后曾在哈佛大學講學,現在是印地安納大學訪問研究員。他在國內曾大力宣傳西方自由派哲學思想中的個性解放、私有財產、民主憲制等觀念,包括發行刊物,翻譯西方古典自由派著作及發表論述等。
在昨天應史丹福大學亞太研究中心邀請的演講中,劉軍宁表示,永久正常貿易關系及加入世貿組織將最終有力的從各方面促進中國的民主,最大的直接貢獻將是促進中國的對外開放程度,對外開放是中國民主能夠發育成長的先決條件。
他說,“開放可以讓民眾接触到各种不同的思想,不同的政治制度,有了比較,才能選擇,有了選擇,最好的制度才存留下來。”
對于現階段的中國大陸,開放比立即的改革更重要,在一個沒有民主的思想及制度基礎的國家,開放可以為改革提供借鑒和明确方向。
他一貫重視闡述古典自由派的個人財產是人權,經濟及法律活動的核心及前題條件的觀念,在昨天的演講上他也首先表示全球化所代表的自由貿易是每個中國大陸居民的基本權利,是公民權利的物化表現。他還提到,全球化的另一個方面,互聯网的興起也削弱了中國當局對社會的控制。
當有听眾問全球化的衝激會不會造成經濟基礎,內部設施有差异的沿海与內陸發展上的更大差异,劉軍宁表示,沿海与內陸的差异的最大原因是內陸干部思想觀念的僵化,不愿意進行大規模的政治的和經濟上的改革,跟上時代,而是被動的跟隨中央政府,依靠中央政府的救濟。
談到中國民主的最終走向,是選擇一种類似新加坡的以法治國,但是具有專制國家的某些特點的制度,還是選擇一种多党派的議會民主,劉軍宁表示,中國的情況特殊,不同于新加坡,也不同于台灣。新加坡的國情穩定,可以處在一种既不民主又不完全專制的狀態,但是大陸的政治制度社會制度會不受統治者控制的一直發展下去,就像走下坡路一樣,無法在一种中間狀態下停車。大陸又不同于台灣,台灣一直處在資本主義之下,大陸的觀念及制度都要從頭做起。
最后他表示,全球化還會緩和台海關系,隨著經濟關系的密切,認同上的問題將減少,而大陸上主張對台灣動武的人士也會三思而行。
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