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奎德:政治波瀾:中國的八十年代

《共產主義的興衰》57.

陳奎德

人氣 205
標籤:

前面談到,鄧小平以及胡耀邦、趙紫陽啟動了八十年代經濟体制改革,由于突破了共產意識形態的牢籠,其政治后果是難以避免的。

其實,鄧小平作為文革的受害者,他對中國的政治改革的必要性并非毫無認知。事實上,在一九八零年他曾強調過中國走民主法制道路的必要性。

但是,波蘭團結工會事件极大地震撼了中南海,共產党對失去權力的恐懼導致北京在政治上向后退縮。

鄧的兩難在于,他必須用背离共產主義的市場經濟方式才能挽救党,而公開聲稱拋棄共產主義又必定摧毀共產党。因此,非毛化和非共產化只能做,不能說;而且只能在經濟領域做。

有鑒于此,整個八十年代,鄧的方針是所謂“兩個基本點”:「改革開放,四個堅持」,即“經濟放開,政治收緊”。這導致中共“逢雙反左,逢單反右”,左右搖擺,出爾反爾。路向矛盾的方針正如兩匹南轅北轍的奔馬,在撕裂中國的政治結构。

除方針的矛盾外,造成政局左右劇烈振蕩另一原因,是八十年代中共高層權力結构的隱患。即:“名實不符,權責不一”。名義上的最高權力者是胡,實際上最高權力者為鄧,而政治責任卻歸胡、趙擔當。這种結构性困難一旦遇到危机時刻,就會產生結构崩塌的效應。

但是,由經濟改革而釋放出的政治能量卻是當局無法完全駕馭的,它對中共統治的正當性產生了巨大的衝擊,同時也導致官方与民間一張一弛的周期性互動。我們只要瀏覽一下八十年代的政治韻律即可清楚看到這一點。

1978年,鄧小平在党內輿論以及民主牆時期的党外民主思潮的气氛中上台。

1979年,鄧的權力鞏固后,立即逮捕异議人士。

1983年,鄧小平指責中國的理論界文藝界“存在著相當嚴重的混亂,特別是存在著精神污染現象。”他把知識界中流行的人道主義和异化論等作為“精神污染”,從而開展了所謂“清除精神污染”運動。不過這一運動在胡耀邦干預下,只持續了28天就夭折了。

1984年,“清污”結束后,中國出現了一段政治上相對活躍的時期,在中國作家協會代表會議上胡啟立提出“創作自由”。

1986年,重新發表鄧在八零年有關政治改革的講話,頑固派鄧力群失去中宣部長職位,新任中宣部長朱厚澤提出“寬松、寬容、寬厚”的三寬政策。年底,從安徽合肥、上海到北京,爆發了學生運動。

1987年,中共党內的左翼頑固派借處理學運之机發動“反資產階級自由化”運動,點名批判方勵之、劉賓雁和王若望三位知識分子,組織處理了蘇紹智、王若水,并把矛頭指向了党內開明派領袖胡耀邦,攻擊改革“新政”,鄧亦隱感胡“功高震主”,因此也就順水推舟,放開閘門,胡(為鄧路線的后果)承擔責任黯然下台。

1988年,趙紫陽通過中共十三大扭轉了“反資產階級自由化”的方向后,中國出現1949年以來最為活躍自由的社會气氛。

1989年,胡耀邦去世,學運爆發,中共“六四”屠城,政治高壓緊隨其后(見59講)。

由此可見,跌宕起伏的波瀾,是中國政治在八十年代的基本景觀。

--原載《自由亞洲電台》


    相關文章
    

  • 柳書生:中國的《憲法》出了什么錯? (2/20/2001)    
  • 許紀霖:近代中國政治變遷中的權力聚散 (2/12/2001)    
  • 張鍵:合法性与中國政治 (1/30/2001)    
  • 山雨欲來:中國政治改革契机再現 (1/21/2001)    
  • 張良:衝掉血跡衝不掉記憶 (1/9/2001)    
  • 從六四秘件外流看中國政治動向 (1/9/2001)    
  • 全球媒体大肆報道六四文件 (1/8/2001)    
  • 「垂廉听政」不容重演 (1/8/2001)    
  • 中國政治体制改革最受關注 (12/31/2000)    
  • 【紀元專欄】鄉村民主實驗的真相 (12/27/2000)    
  • 台灣被列為完全自由國家 (12/21/2000)    
  • 中國政治改革漸成熱門話題 (12/18/2000)    
  • 吳稼祥: 尋找尋找“圣杯”的騎士 --誰能解開兩岸關系的死結? (12/8/2000)    
  • 親民党元老劉松藩表示秦慧珠揭露陳水扁收受政治獻金的行為与親民党無關 (11/29/2000)
  • 相關新聞
    全球媒体大肆報道六四文件
    從六四秘件外流看中國政治動向
    張良:衝掉血跡衝不掉記憶
    張鍵:合法性与中國政治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