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4日之后,吳敬璉就再也沒有了聲音。盡管有許多人期盼著他能再次開口。
2月15日,中國大飯店。香港上市中國公司研討會上,吳敬璉的出現成為与會內地、香港、澳門等地媒体注目的焦點。然而,除了一篇題為《完善上市公司的治理結构》的學術報告外,他仍然沒有發出任何聲音。未等會議結束,吳敬璉便在大會保安及隨行的“保駕”下,悄悄“撤离”會場。
不過,在大飯店一個很不引人注目的餐廳門口,等候多時的記者攔住了离席打手机的吳敬璉。
如何看待股民意見
對于前段時間股市大跌,股民利益受損,一部分人認為是吳敬璉發表的言論所導致的結果。在現實的利益面前,一些人甚至在网上給吳敬璉發出了攻擊的帖子。
“那是一部分人炒起來的”。吳敬璉的回答很干脆。
据報道,吳敬璉在解釋自己當選去年年度中國十大經濟人物時,認為作為一個經濟學家應該要處處關心最大多數人的利益,他的工作可能讓大多數人感覺到是代表了他們的利益。而當現今一部分人開始站出來反對吳敬璉時,他就不再在任何媒体上露面了。有人說,吳敬璉最怕傷害中小投資者。
如何看待五位經濟學家意見
2月11日,五位經濟學家出場。用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教授蕭灼基的話說:“在我的記憶里,我們五個人同時出場,可能,這是第一次。”那場辯論的推出,令中國股市感受到了不同尋常的震蕩。當記者把這個敏感的問題拋給吳敬璉時,他仍然回答得很干脆。
“我沒仔細看。這不是我一個人的問題,讓大家來判斷這件事。”
“理論界的爭論對証券市場的發展如何起到正面的作用?”(記者)
“那主要得看意見的正确与否。正确的意見占上風,就有正面的作用。現在到底誰是正面誰是負面,還得讓大家來判斷。”
如何看待媒体意見
“現在不論我說什么,都會有人批判的,而且是專門針對我說的話。我一說,馬上會有人批判。其實在刊物上,已經有批判了。”
“我也不能再答辯了,因為在答辯的話,我們中國公司在海外市場甚至會完全不行了。”
“有這么嚴重嗎?”(記者)
“當然這樣嚴重了。有一個雜志公開發表文章說,我的主張根本是錯誤的,不顧中國國情。”
如何看待市場經濟中的中國國情
“中國國情提倡上市公司就是要放到下面去,在海外市場它能行嗎?海外人家會認你這個嗎?”
“市場經濟有所謂的中國國情嗎?”(記者)
“有中國國情,那好,你不要到海外去了。你要用人家的錢,你又說你不能管事,這就沒有道理了。你可以有中國國情,那好,你就不要在海外上市,在海外上市那又算什么呢?”
記者与吳敬璉的談話只進行了不到10分鐘。這也才有了上面這些算不上真正意義上的訪談。
曲終有散的反思
有關人士指出,當大多數投資者的利益和中國的股市發生矛盾時,那些既得利益者勢必會維護自己的利益需求,而摻雜了諸多因素在內的中國股市作為新生事物的發展,道理上應該去保護它,但如果為此而損害了中小投資者的利益,這樣的辯論將無任何實質性的推動作用。曲終人散后,它所引發的問題真正解決嗎?此時,吳敬璉的沉默也許有他沉默的道理。
回過頭看,因為一位經濟學家的話,而使股市產生如此劇烈的震動,再一次証明中國股市的脆弱性。据悉,“兩會”臨近,吳敬璉正忙著准備与“十五計划”有關的材料。也許到那時,他仍然會有話要說。
--轉自《中國經營時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