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月25日訊】香港號稱「國際都會」,就連海底世界也种族繁衍。香港大學花了四年時間普查本地珊瑚的生態,得出令人惊喜的發現,彈丸之地竟居住了三百二十五种珊瑚魚,多元化程度媲美加勒比海。我們愛吃的石斑、大眼雞;愛看的海馬、神仙魚,都可以在香港水域找到。
珊瑚魚是在珊瑚或礁石間栖息的魚類,香港沒有像澳洲那樣的大堡礁,但獨特的水流与气候,造就了東面水域沿岸出現十七個天然珊瑚群。調查顯示,東平洲、牛尾海、海下灣及印洲塘都是盛產珊瑚的地方。珊瑚會滋生大量海藻及寄生物,供給魚類食用,而礁石本身又可以作為魚儿藏身之所,珊瑚魚更在此聚居起來。
今次調查由香港大學生態學及生物多樣性學系副教授薛綺雯及Cornish博士負責,香港賽馬會慈善信托基金贊助。「香港的珊瑚魚种類多得教人吃惊,一共有三百二十五种,就是中美洲熱帶水域加勒比海,也不過三百五十种。」薛綺雯說,今次錄得的珊瑚魚,當中有一百三十七种是首次在港發現的。
香港水域的珊瑚魚,可歸納為七十二個家族,包括很多市民耳熟能詳的名字,例如石斑、大眼雞、紅衫、泥及雞泡魚。絕大部分珊瑚魚都可以食用,只有少數种類如雞泡魚含有毒素;另一些珊瑚魚則甚具觀賞价值,如海馬、蝶魚、神仙魚及箱魚等等。香港水域得天獨厚,夏天有來自海南島的暖流,冬天則有來自台灣的水流,都會帶大量魚苗來到本港水域,造就了這珊瑚魚品种的多元化。
但使人憂慮的是,調查指出,不少甚受老饕歡迎的珊瑚魚,包括青衣、紅斑及油斑
等,六十年代都很容易在本港水域找到,現在卻變得十分稀有。薛綺雯批評漁農自
然護理署保護海洋生態的政策矛盾而且無效,漁護署一方面划出多個海岸公園,禁
止大規模的捕魚,另一方面卻仍然容許漁民用魚网捕魚。Cornish說:「每次你潛下
珊瑚礁去,准可以看到遺在海底的魚网,絞死魚、蟹、珊瑚。」(轉自苹果日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