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濟全球化的趨勢正在迅速發展,中國也將于不久后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融入經濟全球化潮流的時刻,曾對中國急于加入世貿發出質疑的韓德強等年輕經濟學者,最近又提出中國應研究加入世貿的負面影響和應變對策。他的觀點不僅受到老經濟專家的贊賞,而且得到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的重視。
据北京消息人士透露,中共中央理論權威刊物《求是》半月刊今年第一期在署名“本刊課題組”的文章中,出現的“經濟全球化的實質是資本主義剝削的全球化”的新觀點,就是當局在听取了韓德強等年輕經濟學者的意見后提出的。据此,面對各個國家的經濟被愈來愈深地卷入統一的世界市場体系,國家与國家的關系以至相互依存關系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廣度和深度這一洶涌奔來的經濟全球化潮流,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應當怎樣審時度勢,從容應對,牢牢掌握發展的主動權,成為關系中國前途和命運的重大時代課題。
何以說“經濟全球化的實質是資本主義剝削的全球化”?消息人士說,新的認識是,經濟全球化不是天上飛來的怪物,也不是個別人奇思异想的結果,它是人類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趨勢,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運動的產物。特別是在20世紀8、90年代之交,東歐劇變、蘇聯解体,為資本的進一步國際化消除了壁壘的情況下,經濟全球化迅速發展成為一种舉世矚目的洶涌潮流。
截至1999年年底,全世界有六万多家跨國公司,其對外投資總額超過1万億美元,控制了世界生產的40%,國際貿易的50%至60%,國際直接投資的90%以上。憑借其雄厚的資本和先進的技術,以美國為首的國際資本主義通過不平等交換,把廣大發展中國家變成它們廉价資源的供應站、獲取高額利潤的投資對象和推銷剩余產品的市場。正所謂“資本流遍世界,利潤流向西方”。
隨著這一進程的發展,南北發展差距愈來愈大。北方發達國家富者愈富,南方發展中國家貧者愈貧。全世界有13億人生活在絕對貧困線下,日平均生活費不足1美元。發達國家擁有全球生產總值的86%和出口市場份額的82%,而占世界人口絕大多數的發展中國家僅分別擁有14%和18%。有關統計資料顯示,40年前,全世界最富的人口和最窮的人均收入,是30比1,而今已上升到74比1;20年前,聯合國成員國中最不發展國家僅20有余,而今卻增加到48個。
對中國挑戰比机遇复雜
正是這些事實,使年輕經濟學者作出“所謂經濟全球化,實質上就是資本運動的全球化,資本主義剝削的全球化”的判斷,學者還指出,尤其美國總是千方百計遏制中國經濟發展。中國至今未能加入世貿,都与雖同意中國入世卻仍在背后作梗的美國有關。是以不能盲目樂觀。
消息人士又說,年輕的經濟學者認為,誠然入世對中國有負面影響,但中國的發展离不開世界。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中國与世界經濟的整体聯系日趨緊密。中國應當權衡入世的利弊,以便趨利避害。中國入世,有利于吸引外資,擴大對外貿易,吸收農村剩余勞動力。例如對外經濟貿易方面,中國經過二十多年的努力,已經使它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增長點,99年中國出口總額達3606億3000万美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36.4%。近年來國民生產總值增長額中,靠外貿拉動的部分約占兩個百分點,也就是說每年占四分之一左右的增長是靠外貿實現的。
不過,与利相比,弊的方面亦即挑戰的情形顯得更為复雜。國際資本主義在輸出資本的同時,從來沒有忘記和放棄對社會主義國家尤其中國實施“西化”、“分化”的政治戰略。諸如在經濟、科技“援助”中附加政治條件,通過基金會之類的“民間組織”收買和培植顛覆社會主義國家內部的敵對分子,輸出資本時附帶兜售西方“民主”政治模式等等。
年輕經濟學者指出,這就是以經濟全球化推動政治全球化和資本主義意識形態全球化,又以政治全球化和資本主義意識形態全球化來保障經濟全球化。這种國際資本主義主導經濟的戰略,對發展中的中國构成嚴重威脅。
既不能回避也不能盲從
消息人士說,那么中國怎能應對利与弊并存亦即机遇与挑戰并存的复雜局面呢?當局較為一致的認識是,既不能全面拒斥,也不宜全面迎合。也就是說,既不能說經濟全球化為洪水猛獸,也不要隨波逐流,去“傍美國這個大款”。
應當看到,中國雖然落后,但經過五十多年的艱苦奮斗,已經建立起比較完整的工業体系和國民經濟体系,綜合國力顯著增強,發展經濟,抵御各种風險的物質技術基礎已經比較雄厚。中國雖然落后,但具有一百多年反對外來侵略、五十多年自立自強、二十多年改革開放的寶貴經驗,這是應對經濟全球化挑戰的歷史前提和現實基礎。這就決定中國在全球經濟化的浪潮中可以揚長避短,趨利避害,掌握發展主動權。
年輕經濟學者指出,既不回避也不盲從,以豪邁的姿態勇敢地殺入經濟全球化大潮,才是唯一正确的選擇。相信中國這個歷史悠久,潛力無窮的泱泱大國,既能吸納百川,又能化掉一切污泥濁水。
原載香港《信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