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月23日訊】 在中國大陸,几乎任何一家國有企業的分拆上市,都會讓投資者為該國政府在制定和執行政策時不透明且低效率的作風而憂心忡忡。
所以,基金經理們對于那些新上市的收益健康增長、運作有效且定价不高的中國企業,也僅僅買入一小部分股份,原因就在于,當這些經理在計算投資成本時,還考慮進了所謂的“中國風險溢价”,即政府可能在一夜之間就改變政策,這就大大地抵銷了其他一些健康的基本面因素的作用。
華爾街日報報道,“外國投資者對改革和重組表示歡迎。但是改革也帶來了不确定因素、風險和波性,”一位歐洲的基金經理表示,“這條道路可能非常崎嶇。”他管理的中國基金業績十分出色。
以中國海洋石油(中國)有限公司(CNOOC Ltd.,H.CNO,簡稱中海石油)為例。這是中國大陸第三大石油公司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China National Offshore Oil Corp.)在香港組建的一家子公司。
中海石油的首次公開募股已經結束,總共募得11至14億美元的資金,此次募股還是比較成功的,這也反映了基金經理們越來越矛盾的心理:不知是否應該持有那些部分私有化的中國企業的股票。周四,該股發行价已定為每股美國存托股票(American depositary share,ADS)15.40美元。
此外,中國政府對于退休、失業和下崗工人的社會保障政策透明度不高,而這部分人据說有几千万之眾,這也使得許多關注中海石油及一些類似企業的基金經理們心存疑慮。一月,旅游航空公司中國航信(TravelSky Technology Ltd.,Q.TVS)表示,根据一項事先從未正式宣布過的規定,該公司將把首次公開募股所得資金的10%支付給一家國家養老金基金。基金經理們對此惊愕不已:外國少數權益股東資助中國的社會保障計划究竟要到何种程度。
美林公司(Merrill Lynch,MER)表示,中海石油首次公開募股中,有10%將由母公司通過股份轉售來募集所得,這部分資金將用于資助中海石油及其母公司員工的養老金基金。
此前,中海石油曾于1999年試圖在香港和紐約上市,但未獲成功,那時所羅門美邦(Salomon Smith Barney)作為其承銷商,為該股所定的發行价相當于其收益的20倍;与當年相比,中海石油的此次公開募股則要謹慎得多。美林公司、瑞士信貸第一波士頓(Credit Suisse First Boston,Z.CSF)和中銀國際(BOC International)吸取了所羅門美邦的教訓,將中海石油的發行价定為其2001年預期收益的5.7至7.1倍,分析師們認為,這更接近同類公司的水平,甚至還比他們略低一些。
石油業分析師乃至學者都對中海石油的“長期投資級”信用等級、世界級合資企業,以及精簡的公司人員(僅有1,000人左右)贊不絕口。而同樣上市的中國石油公司,中石化(Sinopec)和中國石油(Petrochina,PTR),各自的員工人數則約為50万。 既然中海石油如此优秀,那么為什么不值得買進呢?
原因之一就是石油价格,許多人認為目前高昂的油价不能持久。但是基金經理們表示,真正讓他們不敢大量買進中海石油及其他即將發行的股票的原因,卻在于中國政府的政策,這一風險難以估量。
Flavia Cheong是安本資產管理公司(Aberdeen Asset Management)的經理,安本擁有一家4,200万美元資產的中國基金。Cheong還對中海石油的企業管理表示擔憂,她說,在買進這只股票前,先要了解該公司的管理記錄。Cheong表示:“由于(股東)的排外性,而產生了所謂的中國風險。我可不想為排外性付出代价,因為它沒有任何好處。”
隨著中國大陸即將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這已被當作是一劑市場万能藥),基金經理們的處境日益尷尬:他們既不得不增加在中國的投資,又面臨著因此而產生的越來越大的風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