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月18日訊】 過去,包括台商在內的外資在東南亞國家投資,主要是以外銷為主,現在面對中國大陸龐大內銷市場的吸引力,已紛紛加速轉向大陸。事實上,東南亞与大陸白熱化的外資爭奪戰,早於1990年就看出胜負的端倪。
當時,人民幣開始貶值,大陸商品競爭力与市場占有率迅速上升,東南亞國家貨幣卻因与美元聯系,處於強勢,使得勞力密集產業出口成本增加,競爭力下滑,1997年爆發的金融風暴,更使政治局勢不穩。
据經濟日報報道,中華經濟研究院大陸所研究員王思粵表示,以出口為導向的東南亞國家,面臨勞動力不充裕以及工資提高,在勞力密集型產業的眼中,已不再是理想的落腳地點。反觀大陸人民平均所得提高,尤以沿海購買力加大,順理成章成為外資眼中商机處處、黃金遍地的市場。
東南亞國家也注意到外資轉向中國大陸的危机,新加坡貿易工業部官員日前就呼吁東南亞國家必須加緊整合市場,以面對大陸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WTO)帶來的衝擊。
該名官員指出,一個更加開放的大陸市場已經把東南亞國協(ASEAN)的直接外人投資 (FDI)吸引過去,而大陸在加入WTO後,將創造更多的商業机會,產生的磁吸效應將對東南亞外資產生難以抗拒的吸引力。
因此,他建議,ASEAN必須以整合經濟体的形式,創造另一個制造業基地,同時撤除非關稅貿易障礙,轉向發展服務業領域,以提供東南亞五億消費人口市場的選擇。
此外,大陸經過15年努力,可望於今年內完成加入WTO的入會談判,進一步帶動FDI往東北亞移動,這項趨勢也使東協領導人去年底開始探詢与北京、日本、南韓等國,簽署自由貿易協定的可能性。
事實上,飽受金融風暴蹂躪的東南亞國家,如今仍需面對國內政局不穩以及經濟成長向下修正的窘況,例如新加坡雖計划今年達到5%的經濟成長率,但這是星國歷來最低的經濟成長目標值,去年星國出口大量攀升,經濟成長率高達10.1%。
盡管ASEAN領袖持續進行自由化等經濟改革,但面對大陸快速發展的挑戰与雪上加霜的區域壓力,恐怕連政治和文化的改革工作都必須大刀闊斧開展,才能重拾外資的信心。
台灣經濟研究院東南亞所研究員黃兆仁分析,亞洲金融風暴後,外資前往東南亞國家的步伐停滯,成為与大陸競爭消長的分水岭。不過,若ASEAN順利在2002年建构東協自由貿易區 (AFR),并解決其本身政治不清廉、种族排外等問題,仍大有可為。
黃兆仁以階段論來分析目前外資大舉進入大陸市場的主因。他說,大型跨國企業如NISSAN、SONY早於1980年,就在東南亞大舉設厂,已經有穩定的市場占有率与熟悉度,大陸天安門事件平息後,是他們將資源移轉到大陸尋找新商机的時間點。
不過,站在全球布局的立足點上,黃兆仁卻認為,東南亞國家仍有机會吸引外資回來,因為基於市場區隔性与地緣、運輸的便利性,外資不會忽略擁有五億消費人口的東南亞市場。
黃兆仁指出,台商基於大陸同文同种的便利性,將台灣市場延伸至大陸,但充其量只是擴大生產基地,成為世界級的代工(OEM)大厂,卻忽略東南亞過去殖民統治遺留下來寶貴的國際化人才,像是菲律賓擁有美國會計、法律系統、英語与西班語人才,以及杰出的電腦軟体及行銷能力。
此外,印尼等回教國家也是台商拓展中東市場的跳板,台商若短視眼前大陸市場的好處,將可能以量制价掉入OEM的陷阱,應轉而利用東南亞資源,協助自身建立世界級服務型產業的品牌,才能与歐美大厂平起平坐。
黃兆仁建議,台商應重視東南亞行銷布局,策略上應從接近生產基地轉為接近消費市場,以東南亞為多元化、國際化的操兵所在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