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月17日訊】香港候任財政司梁錦松承認,自己性格剛烈,和現任財政司司長曾蔭權同是很有主見的人,兩人不排除會因為各持己見而“出現火星撞地球”的情況。
不過,他也說,兩人如果對某些事情意見相同,“大家會攬頭攬頸一齊砌人”(即很像很親熱的朋友一同去攻擊和整人),一起去极力爭取實現這些事。
据聯合早報報道,梁錦松是在昨天到政府總部時,對香港報章昨天對他的介紹和一些評論員指他和曾蔭權都是“自視甚高”的人,不容易合作,做出如上回應的。
梁錦松出身金融界,但同曾蔭權一起在外匯基金委員會和行政會議中合作了六年。曾蔭權前天曾說,他會在3月7日宣布財政預算案前,先讓接任他的梁錦松看過報告。
*曾蔭權不是省油的燈
曾蔭權也是頗有主見的人,而且對自己和工作要求嚴格。在他手下工作過的官員向記者透露,曾經惊訝地接到曾蔭權在凌晨四時發出的電郵,可見“老板”工作确實是不眠不休。
這些作風相信与家庭和教育背景有密切關系。他的父親是警察。曾蔭權在傳統而家教嚴格的家庭里排行老大,是四個弟弟和一個妹妹的榜樣。而由于家境清貧,因此高中畢業就出外工作,補貼家用。
他最近說過:“有一段頗長的時間,母親要車尼龍袋,幫補家計。而我整個讀預科的時間,要教夜校才能應付書簿費和部分學費。”
這位從5月1日起,在香港坐上第二把交椅的現任財爺,中學畢業于天主教學校華仁書院,至今仍是個虔誠的天主教徒。他最与眾不同之處,在于沒有大學學士學位,卻擁有哈佛大學公共行政碩士學位。
1965年高中畢業后,他即投身社會,第一份工作是當西藥推銷員。曾經投考政府失敗,他兩年后才考入港英政府,當二級行政主任,四年之后才轉升為政務官。
擔任政務官是曾蔭權生命中的轉捩點。他在1974年被調往財務科,受到當時的財政司夏鼎基賞識,之后即平步青云。
曾蔭權的工作多与財經事務相關,到1981年,由港英政府保送到哈佛大學攻讀公共行政碩士課程,并以优异的成績畢業。
曾蔭權前天在記者會上特別感謝中央政府對他的信任,因為他在回歸后的際遇,并不是九七之前很多人所能預料到的。
与現任政務司司長陳方安生一樣,曾蔭權深得港英政府栽培和信任。在1985年至1989年期間,他擔任副常務司,協助處理落實中英聯合聲明,而1989年擔任行政署署長,則處理居英權計划,站在英國這一邊。
到了1993年擔任庫務司時,為新机場的財政安排,与中方官員多次爭執。1995年受委為首位華人財政司后,他在1997年6月29日回歸前夕,還接受英國授的爵士勛銜。而他打“煲呔”蝴蝶領的英國紳士裝扮,當時也讓人不以為然。
但是,与陳方安生不同的,是曾蔭權在回歸之后,极力突出自己忠誠的公務員形象。他在出席公開場合時,經常別上香港特區區旗和中國五星紅旗的襟章;而對董建華的政策,則賣力協助落實,包括引起頗大爭議的“八万五”房屋政策,他也是全力以赴。
曾蔭權戰績彪炳的一次,就是1998年做出舉世矚目的決定,在險境中下令動用香港千億元儲備金入市干預,以擊退市場狙擊者,最終使到香港安然度過這場金融風暴。而香港作為本區域中經濟最快复蘇的一個地區,“煲呔曾”的財政預算案又讓他記上一功。
結果,到了1999年6月,中國總理朱噷基在會見曾蔭權時,當著記者的面指著曾蔭權說:“他辦事,我非常非常放心。”
去年香港舉行中國國慶酒會時,曾蔭權更出人意表地卸下“煲呔”,以一身黑色的中山裝出現。
在董建華民望跌入低谷時,已故的前新華社香港分社副秘書長黃文放在他的專欄里指曾蔭權日后有望擔任特首,結果曾蔭權大為緊張,极力否認自己有政治野心。
相關文章
(2/15/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