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元專欄】 張偉國:抵制不公正的星火布滿中國

讀《中國社會:變化、衝突和抵抗》

張偉國

人氣 8
標籤:

去年,ROUTLEDGE出版社在美國加拿大同時出版了著名中國問題專家裴宜理和 Mark Selden 主編的《中國社會:變化、衝突和抵抗(Chinese Society: Change, Conflict and Resistanc)》,裴宜理曾任柏克萊加大政治學教授,目前是哈佛大學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政府研究,著作有《中國北方的造反派和革命者》、《上海罷工》、《無產階級的權力》;Mark Selden是賓翰姆頓大學的教授,曾經發表的著作有《革命中的中國》、《中國鄉村》、《社會主義國家》和《中國社會主義的政治經濟》。

《中國社會:變化、衝突和抵抗》是一本非常特別的書,首先它的作者是一批跨學科的各國研究中國問題的學者,其中有人類學家、歷史學家、社會學家、政治學家、文學研究人員和研究新聞的專家;其次是這本書圍繞著當代中國社會的形形色色抵抗進行了權威性的分析,雖然它沒有登上暢銷書的排行榜,但卻是許多大學研究中國科目的教科書。

該書第一章是卡耐基基金會研究員裴敏欣撰寫的“權利和抵抗:异議運動變化的脈絡”;
第二章是密西根大學社會學副教授Ching Kwan Lee撰寫的“勞工反抗道路”;
第三章是斯坦福大學學者王幀(Wang Zheng)的“性別,就業和婦女的抵抗”;
第四章是在中國非政府組織工作的Hein Mallee撰寫的“中國改革中的人口流動:戶口和抵抗”;
第五章是司瓦爾斯莫爾學院政治學副教授Tyrene White撰寫的“中國獨生子女運動中的控制、抵抗与和解”;
第六章是香港科技大學政治學副教授David Zweig撰寫的“‘發展的客觀性’新的政治机构能否管理農村的衝突?”;
第七章是紐約城市大學城市學院人類學助理教授景軍的“中國農村的環保抗議”;
第八章是倫敦大學倫敦經濟學院人類學研究員Stephan Feuchtwang撰寫的“作為抵抗的宗教”;
第九章是紐約城市大學杭特學院人類學助理教授Uradwn E. Bulag撰寫的“富有社會主義特色的少數民族抵抗”;
第十章是澳大利亞國立大學資深研究員白杰明撰寫的“抵抗的革命”;
第十一章是哈佛大學社會醫藥學系的講師Sing Lee和哈佛醫學院的人類學家和心理學家Arthur Kleinman合寫的“在中國社會里以自殺作為抵抗”。

兩位編者在他們合寫的前言中指出:研究中國問題的學者們在贊揚中國經濟發展的同時,對改革中出現的問題:社會和政治后果、包括貧富懸殊、人口流動--涌現大量的盲流、國營企業大量下崗,人們沒有了安全感等等,并沒有引起足夠的注意;更嚴重的是大家几乎沒有注意到改革引發衝突,以及抵抗的方法,而這种抵抗實際上是每個改革階段的副產品。衝突和抵抗不僅僅是對改革計划簡單的反應,它們也在很大程度上刺激和影響了改革計划。

裴宜理和她的合作者認為,這些衝突和反抗的形式是有歷史根源的,反應出中國人的信仰和行為方式。改革時期的衝突主要表現為“抗稅”、“罷工”、“少數民族間的衝突”、“民運示威”、“環保示威”、“反腐敗示威”、“性別示威”、“地方選舉的挑戰”,甚至大規模的自殺。除了這些看得見的衝突,每天還發生著看不到的各种個人行為的隱性抵抗,比如:躲避、逃脫,等等,雖然不象公開的示威游行,但是他們還是有效的擴大了社會權利的范圍。這本書主要描述了現代中國社會各种主要抵抗形式,并探討了新与舊、國內与國外、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衝突的根源。

該書第八章“作為抵抗的宗教”指出,中國是一個有宗教傳統的國家,象佛教、道教等,近現代也受西方基督教的影響,現代中國老百姓盛行建廟、祭祖,人們開始在宗教中尋找依歸,并開始自己寫歷史,如誰是英雄,确定道德規范,從而質疑、批判政府的說教和政策行為。人民信奉宗教的行為遠离了政府意識形態的說教,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中南海當局對法輪功和地下教會的力量采取嚴厲鎮壓的原因。

值得一提的是最后一章“在中國社會里以自殺作為抵抗”指出,不管是采用以前的老辦法還是實施新辦法,當局都不會掉以輕心,任何反抗都是要冒很大的風險的,所以在改革時期中國的自殺率非常之高,而且那些自殺形式是在世界上其他地方都极其罕見的,自殺的對象大多是農村婦女或老年人。根据最近的統計數据,中國現在是世界上自殺率最高的國家,每年自殺人數在30万以上,其中百分之90是農村年輕婦女,占世界自殺人口的百分制42,占世界自殺婦女的比例是百分之56,這反映了這個問題的特殊性。

心理學家一般把自殺視為精神病,但也可以把它看作是一种社會問題的指數。長時期的男權主義對許多婦女的現實壓迫,經濟改革、計划生育政策、農藥等自殺工具隨時可以賣到等現實環境,也或多或少成為中國自殺率升高的客觀條件。在這本書中,婦女在現實政治和社會習慣勢力的控制下毫無力量,自殺成了她們一种特殊的抵抗手段。專家們為此特地設計了一個模型,試圖了解社會力量改變地方的道德世界的結果。

該書的扉頁上赫然寫著“獻給那些大聲或輕生抵抗不公正的人”。各种形式的抵抗就象星星之火,早已經布滿了今天的中國,然而大多數的抗爭活動都是自發的而不是自覺的。只有當形形色色的社會抵抗活動上升到一种自覺的行為,星星之火便有了形成燎原之勢的可能性。而《中國社會:變化、衝突和抵抗》正是啟發自覺的思想和理論武器,這是中國社會轉型最需要的思想營養,可惜象這樣重要的著作并不是由中國大陸自己的專家學者完成研究、寫作和出版的。


    相關文章
    

  • 放松心情的字母歌 (2/16/2001)    
  • 洛杉磯時報:北京的自我毀滅戰役 (2/9/2001)    
  • 歐盟:嬰儿可用強效抗菌疫苗 (2/8/2001)    
  • 鮑爾指美國有義務确保台灣防衛能力 (2/5/2001)    
  • 【紀元專欄】 張偉國:甘地倡導的非暴力与不合作運動 (1/29/2001)    
  • 中央社特稿: 法輪功學員前仆后繼成對抗當局柔性力量 (1/25/2001)    
  • 越獄潛逃四十二天 搶劫殺人罪上加罪 (1/25/2001)    
  • 二万人示威向新政府訴求 (1/20/2001)    
  • 小心輪狀病毒的侵犯 (1/18/2001)    
  • 伊拉克紀念建軍80周年 (1/7/2001)    
  • 收盤快報:利空消息連連 主要股指再探新低 (1/5/2001)    
  • 韓國: 防暴警察強行結束長達六天的銀行罷工 (12/27/2000)    
  • 台灣試圖購買隱形戰斗机 (12/27/2000)    
  • 大陸電影業面臨入會考驗 (12/25/2000)    
  • 伊朗舉行大規模集會聲援巴勒斯坦人民反以斗爭 (12/22/2000)    
  • 土耳其警察包圍監獄,要求犯人停止抗議 (12/21/2000)    
  • 洛杉磯時報:從戰爭的角度分析總統大選 (12/8/2000)    
  • 美國國父也是酒中仙 (12/7/2000)    
  • 云南:打黃掃非遭遇200余人暴力抵抗 (12/5/2000)    
  • 打假1月 衝突17起 中國執法人員遭遇暴力抵抗 (12/5/2000)
  • 相關新聞
    收盤快報:利空消息連連 主要股指再探新低
    伊拉克紀念建軍80周年
    小心輪狀病毒的侵犯
    二万人示威向新政府訴求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