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
约 22 条记录-
《论语》说(64)什么能超越贫富贵贱? 2025/03/21事实上,孔子往往是仁知兼言。仁者有知,而知者亦向仁。孔门教人“三达德”,要“智、仁、勇”并修。故而,此处应将仁知贯穿、融合理解。
-
《论语》说(56):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2025/01/24孔子定《诗》,以《关雎》为第一篇,自有深意。孔子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朱熹解说道:关雎之诗,言后妃之德,宜配君子。
-
《论语》说(55):君臣关系的基本原则 2025/01/19鲁定公愈加信任孔子,让孔子“代行相事”,孔子主政三月,鲁国大治。齐国害怕,就送去美女、良马腐蚀鲁国君臣。孔子辞职,开始周游列国。一段君臣...
-
《论语》说(52):“古之道”有多好? 2024/12/25射在中国起源很早。至晚商、周时代,弓箭已是男人的性别标志,贵族家的男子必须从小接受严格的射箭训练。射不仅是最重要的军事技能,而且成为身体...
-
《论语》说(50):吾从周 2024/12/11中华传统文化是本次人类历史中,独一无二的没有中断的文化,迥异于世界上的其它文化,被称为“神传文化”。或许,正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神性内涵,才...
-
《论语》说(49):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2024/12/04朱熹是理学家,认为:天,即理也,其尊无对,非奥灶之可比也。逆理,则获罪于天矣,岂媚于奥灶所能祷而免乎?言但当顺理,非特不当媚灶,亦不可媚...
-
《论语》说(48):祭如在 2024/11/27祭礼本对鬼神而设,古人必先认有鬼神,乃始有祭礼。祭礼在东西方古文明中是普遍存在的,信奉神明。不过,信奉神明是虔诚、是感恩,而不是交换,不...
-
《论语》说(27):君子周,小人比 2024/07/02君子、小人之别不是绝对的。君子与人为善,包括对小人在内,不能嫉恶如仇。19世纪美国总统林肯在第二次就职演说中讲“对任何人都不怀恶意,对所...
-
《论语》说(26):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2024/06/25君子为什么能“温故而知新”和“不器”呢?是因为君子“志于道”。本篇是讲“为政”的,君子“温故而知新”和“不器”是重要的但还不够,所以本章...
-
《论语》说(25):君子不器 2024/06/18“器”字大抵是指器量、器具、才德。孔子赞美子贡为“瑚琏之器”,以宗庙里用来盛黍稷的贵重礼器为喻,称许其堪为大用之才。那么“君子不器”又是...
-
人气: 162258
-
人气: 89753
-
《论语》说(22):终日不违,如愚 2024/05/27颜回十三岁即拜孔子为师,学习、修身十分用功,二十九岁就头发全都白了。孔子曾称赞颜回“不迁怒,不贰过”、“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
-
《论语》说(21):什么是孝?孔子的四个不同回答 2024/05/19有意思的是,子游问孝,孔子强调孝以恭敬为本(孝在于内心的敬爱);子夏问孝,孔子强调的则是外形(容色)的和悦。孔子的这些说法,不是相互矛盾...
-
《论语》说(18):思无邪 2024/04/29为政篇,首章以“为政以德”定基,次章则讲“思无邪”。正义曰:此章言为政之道在于去邪归正,故举《诗》要当一句以言之。孔门立学,无论学什么...
-
《论语》说(11):三年无改于父之道 2024/03/10孝悌是孔门教人的起点。《孝经》讲,“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简单的说,最基本的孝,是赡养父母,“朝夕色养”,做子女的要爱护...
-
《论语》说(10):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2024/03/03为什么“夫子温、良、恭、俭、让”就能得之?这里援引一段张居正教小皇帝的话,有这五者德容之盛,感动于人,所以各国的君,自然敬之而不忽,信之...
-
《论语》说(8):君子不重则不威 2024/02/18“不重则不威”。君子一定是自重的,否则就没有尊严、威严。这里的“重”,始自内心, “正心诚意”,修为到了一定程度,“威”就表现出来了,如...
-
《论语》说(7):贤贤易色 2024/02/11《论语》开篇讲“学而时习之”,这个“之”指什么呢?就包括本章所说的四者——“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
-
《论语》说(5):道千乘之国 2024/01/29本章为孔子论治国的大纲。“道千乘之国”,为什么说“道”不说“治”呢?孔子传承了“道统”,为国以道,讲政教、教化,这大不同于近代以来的政治...
-
刘如:从帝王教科书《贞观政要》谈起(二) 2018/10/06日本研究中国的学问,在领导层的管理学上,深得孔子“温故知新”的要领,他们最聪明和突出的地方,就是懂得学以致用,读经典,读史书,将古人的教...
-
刘如:日本经济之父 独奉孔子为师 (十一) 2018/05/08涩泽荣一之所以成为日本经济之父,为日本建立了资本经济的基础,完完全全仰赖孔子的教导,他最聪明的地方,就是不管儒学有多少经典,从来都以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