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

中国有一句歇后语“狗拿耗子——多管闲事”,因为狗的职责是看家护院,猫是专捉老鼠的,所以狗替猫捉老鼠,就是多管闲事。这句话出自清代小说《儿女英雄传》。不过,在中国秦汉时期的人看来,狗拿耗子可不算多管闲事,而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佛家有言“善恶到头终有报,从来因果不用忙”,道家《太上感应篇》说“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善良仁厚、救人于危难中的人,一定会得到上天的垂顾,所以老人们常说要行善积德。史书上记述的关于积德得福报的故事很多。
对于很多人来说,借尸还魂这件事还是很难以置信的,不过从古代到民国,都不乏这样的案例,魂是原主,壳却是他人,一些书籍中都有记载,民间亦有流传。
陕西朝邑人刘伟,中举后曾任文水县令,明宪宗成化年间被擢升为御史,后转兖州知府,为官宽和,持法平允。他为人至孝,品德高尚,喜好修仙之道。
缘分自古天定,夫妻之缘也不例外。今生结为夫妻者,或是为报恩,或是为还情债,还有就是因为某事结下的缘分。
所谓镇山,指的是一个地区的主山。《尚书‧舜典》上有注解说:“每州之名山殊大者,以为其州之镇。”而说到镇山的意义,东汉学者郑玄解释为:“镇,名山安地德也”,也就是镇守一方土地的名山。
中国古代有一种说法是“身在公门好修行”(公门,指官衙、衙门)。为什么这样说呢?明代文人颜光衷认为,官衙中的人“下接民隐,上通官情”,即他们既了解百姓的疾苦、冤情,也了解上司和官场上的情况。如果他们对百姓“艰苦孤危之时,扶持一分,胜他人方便十分;宽假一次,胜他人方便十次”。宽假,宽恕的意思。
元末明初有一位宝金和尚,他俗姓石,是陕西咸阳地区名门望族的后代。他的父母都很乐善好施。一天,有僧人持钵到石家乞食,并将一尊佛像送给了他的母亲张氏,还叮嘱道:“你要谨慎供奉,一定会生下福德智慧之男。”
晚清王寿祺曾在江苏苏州娄门地区的一户人家做家庭教师,教授陈公子。陈父在外地做官,尚未及冠的陈公子住在外祖父家。时年17岁的陈公子十分聪颖,擅长写文章。
南北朝时期的北齐政权存在的时间并不长,它由东魏权臣高欢的次子高洋于550年建立,历经六帝,享国二十八年。因皇室姓氏为高氏,故又称高齐。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兰陵王就出自北齐。北齐立国以来,广招俊才,其中就包括一些善断吉凶、能预测未来甚至有神迹的能人异士。
明朝中叶后,因为经济的发展,百姓生活富足,也有了更多的闲情享乐。彼时戏曲小说大为流行,而为了吸引读者、增加销路,有的小说中加入了情色描写或主要描写情色,比如《西厢记》、《金瓶梅词话》等。据历代禁毁书目所载,这类小说大概有一百五十到二百种,而作者大多并不可考。这些淫书的流传,着实是害人不浅。
明朝陕西三秦地区有个叫张越吾的读书人,考中秀才后被推举到最高学府国子监读书,成为了一名贡生。贡生相当于举人副榜,也有做官的资格。然而,令人叹息的是,张越吾却在读书期间因烧煤炉中毒而死。
人的命运从出生那一刻起就已经注定,包括功名利禄、寿命长短、有无子嗣。然而,在史书中,我们常常会看到某某人的命运发生了改变,或是本没有的功名有了,本来寿命不长的人寿命被延长了,本来没有子嗣的人有了子嗣。他们的命运是因何而改变的呢?
当本来属于你的财产被别人明目张胆地说是他的财产,你会如何反应呢?愤怒?与其争辩?报官?南北朝时期有位叫庾诜(shēn)的品行高洁之士的反应,很多人是绝对想不到的。
上天为了让迷中的世人能了解万事皆有安排,在历朝历代都安排了一些能人异士为人指点迷津。他们有的居于庙堂,辅佐帝王将相,如唐朝的袁天罡、明朝的刘伯温;有的身居民间,行走在东西南北。通过他们,世人可以了解到冥冥中自有安排、相信神佛并非虚妄。
明朝的状元中有一位叫吴宽的人,他字原博,号匏庵,直隶长洲县(今江苏苏州市)人。少壮时好学,于书无所不读,涉猎广泛,尤喜《左传》、《汉书》以及唐宋大家的散文,最喜爱苏轼的文章。他还工于书法,擅长模仿苏轼的“端庄淳朴,凝重厚实”的书风。
儒家认为孝悌是仁之根本。孝顺父母指的是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自不用多言,而“悌”指的是兄弟姐妹和朋友等同辈间的友爱。懂孝悌,才能做到齐家,才能奠定“治国平天下”理想的基础。
明成祖朱棣果敢英武,又善于纳谏,主张“用法当以宽”“待人当以诚”;他不仅注重守成,而且励精图治,使明朝在永乐年间进入了繁荣辉煌时期,并出现了“万国来朝”的景象。
一个人一生的功名利禄,因其前世的福德薄厚,早在其降生时就已注定,除非有大的善行或恶业,否则一般是难以改变的。而这既定的命数,有的人在因缘际会下可以提前预知。古籍中留下了一些关于命中有功名、官运之人的预兆或预言。
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农业大国,与民生息息相关的耕牛的地位相当重要,古代一些王朝禁止随意屠杀耕牛,偷窃耕牛也是一种犯罪行为。古籍中记载了不少古代官员巧断侵吞他人耕牛和盗牛案的故事。
世人常慨叹命运无常,其实所谓的“无常”背后恰恰是命中有定数。在世间,有人拚命想升官发财,但无论怎样努力都难以达成心愿;有人明明不想飞黄腾达,却在不经意间收获满满;有人看似前程似锦,却难逃厄运;有人似乎命运多舛,但总能逢凶化吉。可以说,人的命运在出生时就根据前生的福分已定好,人不论折腾还是不折腾,都在按照既定的轨道推进。
古代有一些人治病的方法很独特,他们中有的并没有学过医术,而他们治病的能力居然是由神所赐。古籍中有着若干记载。
明清时期徽商的发源地徽州,非常注重文化,他们中有很多是因战乱从北方迁徙来的世家大族和士人。他们尊儒重教,早在南宋时期,徽州就出现了“十家之村,不废诵读”的现象。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徽商形成了自己的商业道德准则,即以诚待人、以信接物、以义取利、以质取胜。这其中就包括程德成程霖生父子俩。
如果在未婚前得知自己的未婚妻身有残疾、相貌丑陋和疾病缠身,你会如何选择呢?面对这样一道选择题,许多古人给出了令人赞叹的答案。
一个至孝之人,不仅会得到世人的称赞敬佩,就连神鬼也会暗中呵护帮助。古籍中不乏上天护佑孝子的记载。
百善孝为先。除了广为人知的“二十四孝”外,古往今来还有无数关于“孝”的故事令人感动。
唐朝晚期,陕西关中一带有名得道高僧,名叫僧缄,俗名王缄。史书上说,他年少时就十分聪慧、才华过人。唐宣宗大中十一年(857),翰林学士承旨(官职名)杜审权下对策,王缄一举成名,和秘书监冯涓是同年。古时就政事、经义等设问,由应试者对答,称为对策,从汉代起就作为取士考试的一种形式。
古人做人重道德操守,每个行业都有很多忠义之士,留下让人为之动容的典故。史籍上记载了一些忠义仆人的故事。
中国民间流传着不少有关善恶有报的俗语,比如“善恶之报,如影随形”“好心自有好报”“天知地知神知鬼知,何谓无知;善报恶报速报迟报,终须有报”。从古至今,人世间发生的许许多多的故事,都在印证着这些道理。比如史籍中记载的那些济人于危难中的善良人,都在不久后得到了上天的奖赏。
人们常说“盗亦有道”,意思是说做强盗也有一定的行为准则,也不应违背天理行事,有的强盗也会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民国时期京师警察厅司法处处长张某曾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共有约 676 条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