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是属于夏天还是秋天的节气呢?它表现什么节气特征呢?处暑俗谚也能预测秋收状况吗?
立夏时节,天气变热,对许多植物来说将进入开花结果的生长旺季;对人体来说,夏季养生“美颜色”正是时候。民俗中有哪些相关食俗呢?
春分为什么是“求子”的时节?其中表现什么人间法天地的精神呢?春分节气里,黄历二月二日龙抬头,应和了春分的什么精神?
寒露九月节,又称“菊月”,菊花在九月节有什么妙用?追溯古文化,探一探如何悠活九月节?
“秋分”到了,这个日子有许多表现“天人合一”的礼制、风俗和文化现象,你知道多少呢?
清明节风俗  人间与天地的契合
清明节俗扫墓祭拜展孝思、禳灾袪病祓禊祈福、踏青探春天地人之会,在季春时节拜赐于天地清明,展现天地人间最好的契合。赏尽天涯春景,还留一份清明给人回味!
为何冬至要补肾?为何此时养精蓄锐事半功倍?阴阳五行养生的方法怎么作?告诉你常用好用养肾的好药膳食方。
对人来说,“秋分”是一年中很关键的节气。关于秋分,有些重要的概念和重要的事你知道吗?什么是“二分二至”?为什么秋分很关键?
白露节气过后,炎热天气明显转凉,也是万物即将衰黄、凋落的转折点,容易让人见景伤情。肃杀的秋时节,如何养生呢?中华保健宝典《内经》、中医告诉你具体实作的方法。
今天就是立秋,古人说“一叶知秋”,您可知要看什么树的叶子?古人的生活中,立秋怎样玩秋叶?“一叶知秋”的源头自出自何处?有什么深度义涵呢?
大暑怎么补?12简易补方 含中医民俗智慧
大暑到了,炎炎夏日能“进补”吗?食补胜于药疗,本文12道简便的食补方,把民俗和中医的智慧结合在一起。炎热三伏天也能进补。
夏天养生要“养长”不损阳气五则五要
炎炎夏日里养生要怎么养?《黄帝内经》说夏天要“养长”,不要损阳。传统智慧,夏日养生五原则、五要点提供参考,怎么“养长”以让生命亮丽起来?
夏至是最早成立的四个节气之一,也称“夏至节”或“夏节”,古早民俗中流传夏至吃面,这种食俗除了反映四时节气的变化,还表现了什么文化内涵呢?夏至吃面真有保卫身体健康的好处吗?
迎春花一朵,饯腊迎春神,一夜花开早。烂熳金黄花,嫩条拨千斤,怡然登上春花状元榜。这迎春花枝一身的黄与绿,正是映衬了春草发发和大地坤土的颜色。立春时节,一起来迎春神、勤春耕,养元气。
“小寒”天气俗谚也关连上猪瘟
节气俗谚展现了一种“预示”的观点,教人早一步掌握事情的趋势,以防患未然。小寒闽南语俗谚:“十二月雷,不免(*不必)用猪槌”和猪瘟有关连……。
又见冬至 画说冬至
冬至时家家户户,团聚在一起,庆佳节宛如过年。古人在冬至还做些什么呢?怎样过节呢?让我们来看一些名画,体会冬至的义涵和节俗。
第二十一个节气“大雪”。大雪节气到了,天地间灿烂的秋色余韵就要收藏殆尽。天寒地寒的仲冬时节,养生要怎么养、怎么补?
初冬小雪时节到了。初冬养生怎么养、怎么补?从中华文化中医学五行养生看冬天养肾,告诉你九招……
立冬了!《内经》提醒人,顺应阴阳过生活就是养生的根本之道。面临一年中最冷的冬季,实践“养藏”是养精蓄锐、延年益寿的保健之道,以免伤害生命之精,使得得来春痿厥不振,伤害生命力。
【文史】霜枫红于二月花 枫香坡念帝尧
枫叶染出歙赩秋色,唤春回。王实甫一曲“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让人量身订做自己的相思。枫香、枫宸……乾隆皇帝在枫香阪道上思想起前辈帝的仁君风范……
俗语说“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黄帝内经》这部华夏养生宝典,揭示人的养生原则就强调“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落实到生活,从寝食上来看“霜降”养生的具体作法。
【文史】重阳节 古人如何乐活享寿?
九月九日重阳节不仅是“敬老节”,是个令人欢欣的美善“嘉节”! 欢乐九九、享寿九九。“重九”、“登高节”、“菊花节”都反应了重阳节乐活享寿的内涵妙机。让我们一起来回味回味,找回过重阳节的乐活享寿趣味,找回憧憬的欢乐元气。
【文史】重阳佳节倍思亲 茱萸辛烈辟邪
九月九日重阳将到,秋山上、绮窗前茱萸结实成熟了,逢寒露清香更芳烈。茱萸的香不同兰桂,“茱萸自有芳,辛烈独擅名”!在茱萸女身上展露无遗。每逢九九重阳佳节,茱萸倍流芳,年年伴人细回味!
入了黄历九月,寒露风寒,万物渐收敛,草木衰黄。此际,菊花凌阴而盛,菊花饮给人美颜色、增活力!与此同时,又有许多的宝物、妙方,让人暖身、暖心、舒怀过深秋……繁忙生活中,给自己一个时空,好好宝贝自己!
秋分万物成,“万物由造化,谁通天地心”,天地宇宙浩渺无际,中国古人崇敬天地,体会到了“天人合一”的道理。来看看一些落实在秋分节气里“养收”养生、执公理行正义以自保的具体实践方法。
“白露”一到夜凉如水,白露是一年中昼夜温差最大的一个节气,也是补润养生的起程时点了。从中华文化的五行原理告诉你“补露”--白露养生的作法……还有白露食俗。
【节气典故】立秋食俗 古人的养生智慧
古人把“立秋”当作夏秋之交的重要时刻,同其它节气相同,自古流传下来一些立秋的饮食习俗,而这些习俗大都与预防疾病有关。所谓“民以食为天”,古人会根据不同时令的食物,调节身体,以减少疾病。
【节气典故】大暑酷热 古人消暑“凉”方多
在没有空调的古代,人们是怎么度过苦夏呢?白居易《消暑诗》曰:“何以销烦暑,端坐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俗话说“心静自然凉”,除了精神层面的“降温”外,古人也发明出了许多消暑妙招。
【节气典故】小暑为热浪之始 养生需心平气和
2018年7月7日11时41分,太阳到达黄经105度,小暑至。“小暑过,一日热三分。” 暑,炎热的意思,小暑意指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古书记载:“斗指辛为小暑,斯时天气已热,尚未达淤极点,故名也”。
【节气典故】夏至祭地祇 祈五谷丰登
6月21日18时07分太阳到达黄经90°进入夏至。此时太阳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白天最长、夜晚最短。古时候又把这天叫做“日北至”,意思是太阳运生到最北的一日。从这一天起,进入炎热季节,天地万物在此时生长最旺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