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癌

澳洲研究发现,一天喝两杯葡萄酒,罹患口腔癌的概率就会增加百分之七十五。
根据卫生署统计,十个口腔癌患者当中,九个有嚼槟榔习惯,而喝酒加上抽烟再加上嚼槟榔的话,罹患口腔癌的机会更高达123倍,为了协助有嚼食槟榔习惯的民众戒掉槟榔,高雄县卫生局特别训练了一批志工,将深入全县27个乡镇市,协助红唇族戒掉对身体一点好处都没有的槟榔。
国人最新十大癌症登记报告今天出炉,专家分析,槟榔是导致口腔癌暴增原因,至于饮食西化与晚生子等,则与,年轻女性得乳癌、子宫体癌增加有关;癌症与生活习惯有密切关系,呼吁民众,应该拒绝槟榔、把握饮食均衡多蔬果原则,勤防晒。(徐韵翔报导)
成大医院斗六分院耳鼻喉科医师黄正池今天指出,据统计,从 1992 年后,口腔癌发生率及死亡率攀升,到去年已位居国人十大癌症死因第六位,男性十大癌症死因第四位,发病平均年龄下降,每年发现新病例及死亡人数都超过千人;预防之道,注意口腔检查为首要,早发现治愈效果好。
家住台南县麻豆镇的吴凤源是口腔癌患者,开刀治疗、化疗、电疗让他失去下巴及部分左脸。知名的纪录片导演林育贤以他的例子拍了“遗失的微笑”纪录片,吴凤源坦然入镜,盼红唇族以他为鉴,及早戒嚼槟榔。
台中县一名52岁张姓男子,四月份在医院检查发现右侧口腔内有硬块,疑似为口腔癌,切片检验结果却是良性。七月再至童医院耳鼻喉科检查,疑为恶性肿瘤,经手术治疗,证实为口腔癌早期。
“十个口腔癌九个吃槟榔 快戒槟榔保健康”
台北市卫生局进行槟榔防治宣导时,发现一位口腔癌病患,多年前因为亲友的怂恿,好奇接触槟榔,一个月吃不到一、两次,竟然还是罹患了口腔癌,现在这名病患接受治疗,病情好转。卫生局表示,不要误以为槟榔吃不多,不会罹患口腔癌,现在台湾口腔癌的盛行率高达16%,而患者当中,高达九成都有嚼槟榔的习惯。(林丽玉报导)
口腔癌前病变症状
口腔包括唇、颊黏膜、牙龈槽、臼齿后三角区、口腔底、硬颚及舌前三分之二。一旦上述区域产生不正常的癌细胞谓之“口腔癌”,常侵犯到周围正常的组织,甚至转移到身体其他部位,进而危及病患健康。
驻加特派自由时报记者张伶铢/温哥华报导大小有如一个烤面包机的牙科检测仪VELscope是加拿大卑诗癌症研究中心与牙医设备公司共同发明,售价约合新台币14万元,主要特色是有一条蛇形的探头,末梢可发射出蓝光。
台湾男性癌症死亡率激增最快的是口腔癌,近五年来新病例增加二成,而且嚼食槟榔者也有年轻化趋势,以致口腔癌新病人以三十到四十岁为主流,卫生署国民健康局推估,如此下去,台湾的男性口腔癌发生率迟早攀升到世界第一。
世界牙科联盟年会昨天在深圳闭幕,在年会举行的学术报告会上,华西口腔医学院教授胡德瑜表示,中国人的口腔疾病患病率依然很高,其中,口腔癌的患病率从过去每年每百万人中有八十一人患病,剧增至现在每年每百万人中有两百零二人患病,每年还有一万人死于口腔癌。
治疗口腔癌,国内发展出一项新的“光动力疗法”:以LED光照射、杀死肿瘤细胞,对于早期口腔病变的治疗十分有效;医师表示,传统大多以“手术切除”来治疗口腔癌,但是如果病变范围很大、切除后无法缝合,不但皮肤必须移植、外观也会留下疤痕。而采用新的疗法就不会留下疤痕。(徐韵翔 报导)
长期嚼食槟榔可能导致口腔癌外,还可能造成口腔肌肉纤维化无法张口进食的问题,花莲慈济医院指出,一天嚼食四十颗以上槟榔,且嚼食槟榔一、二十年的民众,容易造成口腔纤维化的现象,早期可由戒食槟榔改善,但如嘴巴完全张不开则须动手术解决。
许多红唇族虽然知道嚼食槟榔对身体健康的危害,特别是产生口腔癌,但一些似是而非的误解,常造成宣导戒除槟榔运动的阻力,例如:槟榔内的红灰、石灰等添加物才会对人体有害,只要避免这些成分就无妨。也有人认为,与包叶槟榔相比,吃菁仔槟榔对口腔黏膜的刺激性较小,比较没有关系等等。
口腔癌是中部及山地乡深具死亡威胁的癌症,一位十七岁的少女绘出口腔癌开刀
目前癌症已跃居国人十大死因的第一位,其中口腔癌的盛行率亦有逐年上升的趋势。据统计,口腔癌居台湾癌症死因的第六位,每年有近两千人死亡;其发生率也高达第七位,每年新增三千七百多人,发生率五年成长高达两成。
国内口腔癌新增个案,每年多达三千七百多人,目前必须靠牙医师目视、或是对黏膜病变部位染色判断,最近美国有学者研究,只要零点五西西的唾液,检验其中是否有跟癌症相关的蛋白变异,就可以知道是否罹患口腔癌。并且找上荣总合作,希望共同开发这套检测方式。(黄玉芳报导)诊断口腔癌未来可能只要零点五西西唾液就OK。台北荣总牙科部主任张哲寿表示,目前除了靠着目视及病变部位染色...
目前治疗口腔癌患者,大都以外科手术切除肿瘤的部位,或配合放射线及化学治疗为主。至于术后切除肿瘤部位所形成的缺损区如何重建,台中荣总牙科部赝复牙科医师郑中孝今天指出,可采用瓣膜手术或配载赝复体的方式进行重建。
挪威口腔癌专家舒德博的律师表示,舒德博已坦承,他在刊登于著名英国医学期刊“刺胳针”等的研究报告中捏造研究数据。
瑞典媒体今天引述一份新发表的研究指出,一些口腔癌的案例,似乎是因为口交时感染的病毒引起。
英国国会通过新法,下周起酒吧可以二十四小时贩卖酒精饮料。英国癌症研究学会警告,过量饮酒将大幅提高罹患口腔癌的风险。目前口腔癌已成为英国第一大健康杀手,杀伤力甚于子宫颈癌和睾丸癌。
加拿大卑诗省癌症署开发出一种萤光视镜,让牙医在为病患检查口腔时,即可发现原本肉眼无法看出的口腔病变,从而帮助他们及早查出口腔癌病例。
红唇族注意!台北市立联合医院忠孝院区最近接获一名罕见病例,患者嚼槟榔二个月后,口腔黏膜变白,并出现口腔黏膜下纤维化等口腔癌前的病变。医师表示,该患者可能是抵抗力较弱,但口腔癌的高危险群红唇族仍应及早就诊。
自由时报记者洪素卿╱台北报导 三军总医院昨日发表一起罕见病例,一名才二十岁,没有抽烟、喝酒、嚼槟榔等不良嗜好的女大学生,误以为自己的口腔溃烂只是“火气大”,拖延一年、直到淋巴肿大就医,才发现竟是口腔癌末期。有鉴于高达六成口腔癌患者错过最佳就医时机,医师呼吁,口腔有白斑、红斑或是颜色改变,口腔溃烂逾两周未愈,最好就医检查﹗
口腔癌患者的口内黏膜一般会出现异状,但许多病患却因为误以为是普通溃疡、或火气大而延误就医,医师今天提醒民众,如果口内黏膜连续两周以上出现溃烂、白红斑、表面粗糙或肿大等异状,一定要去医院作病理切片,以免伤口出现恶性转变。
〔自由时报记者钟丽华╱台北报导〕口腔癌与子宫体癌已分别成为男女癌症的新杀手! 卫生署的“九十年癌症登记报告”发现,这两种癌症五年来的新增率都超过二成七。子宫颈侵袭癌则下降二十一点三%,显示子宫颈抹片检查,发挥了成效。
台湾去年调查男性癌症死因中,口腔癌排名第四位,与民国八十年相比较,死亡人数也增加超过一倍;卫生署台南医院耳鼻喉科主任蔡行生建议,高危险群平日不妨“弄唇舔舌”一番,自我检查、早日预防。
〔自由时报编译魏国金╱德通社里昂八日电〕根据新的研究显示,科学家认为口交因能传递引发女性子宫颈癌的HPV病毒,而增加罹患口腔癌的风险。 法国研究小组发现,一种透过性交传染、并引发女性子宫颈癌的HPV16病毒,也可于口腔癌患者之大部分肿瘤内发现到。这份发表于“科学家”杂志的研究指出,从事口交的口腔癌病患,其肿瘤带有HPV16病毒的概率高于没有进行口交者的三倍...
共有约 94 条记录
今日头条
NEWS HEADLINES
据美联社报导,川普(特朗普)政府近期在审查国际学生签证,迄今全美至少128所大学有留学生签证被吊销,目前已确认有901人失去合法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