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诗不成 去而学写 学写不成 去而学画 日卖百钱 以代耕稼实救困贫 托名风雅 免谒当途 乞求官舍 座有清风 门无车马
古人云:“小不忍则乱大谋”。为人处世如果能够忍辱负重,那就是一种韬晦、涵养、胸襟宽广和目光远大的象征。在中国古代,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忍辱负重得以复国,韩信忍受胯下之耻而最终成就大业。不断追求个人品德修养的提高,是儒家传统文化的显着特征之一。
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拼却醉颜红。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今宵賸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不同的思想境界就会有不同的志向,对一个想要有所作为的人来说,就必须具有远大的抱负和坚强的意志。一个人无论地位高低,处境好坏,如果他有远大的志向,并且能在苦难中坚定自己的修行,就能磨砺出坚强的意志和百折不挠的品格。
古代的读书人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气度宽宏,眼光远大而刚毅果断。因此每当我的学生们毕业与我分手之时,我最喜欢写给他们的留言就是曾子的名句:“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好逸恶劳、嫌贫爱富是人性的通病。贫穷本身不是罪恶,但却是一把逼人犯罪的利刃,而现实生活的压力,也实在非常可怕,为了求生存,有时即使只为一口饭,也可能会有人铤而走险。幸好,道德礼教的规范与约束,带来了五千年悠久的传统文化,维系民族的命脉于不坠。
竹子在自然界中是那样的朴素无华,她没有玫瑰和牡丹那样的娇艳俏丽,也无铃兰、茉莉那样的葱郁芳馨,但是翠竹美而不俗,淡中有雅,具有正直、 高尚、虚而有节、不慕荣华的品格;又因为她终年常绿,所以又是刚强、忠贞、美好的标志;再加上她不畏严寒、不惧炎热,而且生长较快,因此也是奋发向上的象征。
人类的一切活动作为,最终只是一步步踏向死亡的过程而已。生死世界是永无可能沟通的两重世界。人间的一切恩情厚爱,都在交界处化成过眼云烟,无处追寻。所以,死亡是最萦绕人心的问题,多少人为之低回,为之伤怀。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此名句出自于唐朝王翰的〈凉州词〉,诗文的原句是:“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好雨懂得满足客观需求,当万物萌芽生长的春天,它就适时的来了。好雨随着和风,在人们酣睡的夜晚,悄悄地降临,雨点是那么的纤细,默默无声的滋润着万物,不露行藏、不求人知。
每回见到这句话,就会让我想起国小三年级时发生的一段往事。有次上课铃响之际,我和一位同学不知为了何故竟发生口角争执,祇差一点没有动手打起来。就在气氛变僵的那一刻,已在门口悄然站立多时也看到这一幕的班导师,立刻将我们两个叫到讲台前,原以为老师要处罚我们,不料,他却是不疾不徐的对全班同学讲了一个故事。
【名句中的人生】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佛经中有“花开见佛性”之说,这里所说的花是指莲花。一个人生活在浊世之中,如果他的内心拥有了像莲花那样的心境,就是他的心中出现了佛性。莲花在天国世界中是一种神圣的花,佛教中的莲花也代表着一种智慧的境界。
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每首边塞诗都是意境高远,格调雄浑、豪壮,气质磅礴,激荡人心。王昌龄是著名的盛唐边塞诗人之一,他一生由于性格耿直,经常遭到小人诽谤。其诗风瑰丽、雄健,对当世及后世都有很大的影响。
在众多的花卉之中,梅花凌寒绽放、独树一帜报早春的高尚品格,一直为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所赞颂。 她那疏影横斜的风韵和清雅宜人的幽香,是其他任何花卉都无法相比的。梅花不畏风霜雨雪的不屈不挠的精神和顽强意志,历来被人们当作崇高品格和高洁气质的象征。
月亮在中国文化中具有很丰富的象征意义,月光是美丽纯洁的象征,她创造了许多优美的意境,同时月亮也是人们相思情感的载体,她寄托了恋人之间的相思,表达了人们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怀念。那高悬于天际的月亮,自古以来也引发了人们的哲理思考,当游子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是引起无限的遐想。
生命,必须由各种不同的角度去观照,才能把生命的层次一一显示出来。如果你立定不动,你的视野也将局促在一个角落。看山如此,生命亦复如此。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一名句语出王昌龄的〈从军行〉(其四),意思是说,在大沙漠上身经百战,穿破了铁铠甲,但如果不攻破楼兰(吐蕃),我们绝不回家!原诗为四句:“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老天安排的人生路就像一条长河,有朝一日终究会流入大海一般。刚开始的源头,只是数条毫不起眼的涓涓细流,慢慢汇聚到一起,河床加深,河面扩张成条大河,波涛汹涌。再穿过峡谷,越过山涧而水量暴增,声势浩大而达到顶峰。然后迂回蜿蜒,流经平原,淌过丘陵,慢慢趋缓,最终向下注入大海。
俗话说:“儿行千里母担忧”,对于儿女的外出远行,人世间的每一位母亲的内心都是很难过的。为此许多母亲都把自己感情寄托在儿女的衣装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就是唐诗中千年不衰的名句,这两句诗虽然语言直白,却非常令人感动,是游子表达思母之情的常吟之句。
见到久未谋面的同事,内心感触颇多,形体上岁月雕凿的刻痕人人都有,这且不提。我发现其中有那么几位还兼差做营养食品直销,到处鼓吹,让人加入服用,目的何在?打发时间,多存点钱留给孩子,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看到这种情景,除了感叹之外,让我不由自主的想起了“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组名句。
一个人如果不懂得节欲,穷其一生也就只能是一个私欲不断产生和满足的过程而已。“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中的一种境界,也是古人修身养性时的一个道德标准。古人云:“心为形所累”,人的欲望越大,生活的压力也必定随之增大,人生中如果能少一点欲望,就会多一份轻松与洒脱。
我们的哀愁与痛苦,有时候来自于他人的牵累,但我们的欢乐,有时候也来自于他人的触发与分享。尤其是身旁的亲友们,他们平安、顺利的电话留言,或偶尔携着小小的礼物来敲你紧闭的门扉,或在他乡街坊乍然相遇,或灯前把臂言欢、席上倾谈交杯,或全家围桌促膝畅叙;都能为你带来满怀的欢愉与欣喜。
无论男女老幼,贫富贵贱,在真道之前能自己省悟并且勤而习之者,才是上等人。只有这样的人才有机会感悟宇宙的真理与大道,只有这样的人才有机会看到天机和神佛的存在。上品之人不会沉溺于物质利益的竞争中,他们不会局限在物质世界知识的片面性中,他们都懂得人生的终极真理在于返本归真。
圣女祠前用白石建造的门扉旁,已经长满了碧绿的苔藓,看来这位从上清洞府谪降到下界的圣女,沦落在尘世已经很久了,迟迟未能回归天上。如丝春雨,悄然飘洒在屋瓦上,迷濛飘忽,如梦似幻,终日不停的习习灵风,轻柔的吹拂着檐角的神旗,可怎么也始终未能使它高高扬起。
人世间只有正直无私、具备崇高品德的人,才能“登山则情溢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达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人生境界。唐诗中不乏豪言壮语,也有许多佳句颇能激发人的豪壮之情,“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就是最好的一例。
小时候常听起长辈们感叹时光的飞逝,特别是每到中国新年,难得相聚的亲友一见面时总是说:“怎么一年不知不觉中又过去了?”当时年纪小,很难体会话语中的感慨与无奈。直到上了小学六年级,在某个背著书包上学的早晨,心中突然有个声音跳出来告诉自己:“珍惜现在啊,若可以,不要再长大了!记住今天这个想法,因为你将会印证到什么是岁月如梭。”
老子是中国道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则是儒家学说的倡导者,老子和孔子都被列入了世界历史文化名人榜。两位圣人的相遇可称得上是儒道两种思想文化相互碰撞和彼此交流的见证,他们的会面曾经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一个“孔子问礼于老子”的动人故事。
到了暮年,你再转头回想过去,会发觉你学会了很多,看开了不少。现实与环境逼着你放不下也得撒手抛开那些:不该拥有的、不属于你的、不在你名下的、不归你管的……等等。你会发现虽然形体衰老了些,可心情轻松多了。
人生中有高潮也有低谷,有得也有失。如果对待得失成败心怀一个豁达的态度,就能减少许多悲伤和挫折的感觉,使人生变得轻松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