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乃加

在中华文化中,除旧岁、迎新年若少了“春联”就少了年味。春联代表驱邪避凶、除旧布新迎福的象征。春联起源于“桃符”,主要从翰林延祥诗“春帖子”化身而来,可上溯几千年,代代的演变内涵丰富……
爆竹除旧欢庆时,毕竟无法四海接庆。有人可要躲起来……那些躲债的雅士,作诗“铭志”,怎么个说法?“逃没居士”怎么躲债?
腊月十六拜土地公作尾牙,为何尾牙祭祀土地公?比起“头牙”来为何公司行号店家更重视尾牙?在中国的传统民俗中,土地公和“后土”、“社神”有关连……
“尾牙”这一天要祭拜“土地公”。同时,公司行号商铺的老板在祭拜土地公之后,设宴酬谢员工一年的辛劳。为什么“尾牙”这一天要祭拜土地公呢?“土地公”乃是土地之神,为何又是“财神”呢?传说起源于久远以前的周成王时代……
大寒是一年二十四节气中最后一个。农谚中有一句“大寒过年”。大寒,冬春正交替,人间准备过年。“腊八祭神告岁成”是古代过年民俗中领头的节目。清代自入腊以后,即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书写春联,砚台翰墨磨出飘香的年味……
黄历十二月节、第二十三个节气小寒。小寒大寒节气中,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时节,小寒养生要点为何?古人从禽鸟身上观察到小寒的物候现象。小寒有哪些相关的节气典故呢?腊月祭祀、腊八粥源远流长,二十四花信风从小寒开始吹袭,冰天雪梅,梅花领群芳……
“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其实大有来头,不只是地方风俗而已,这是沿袭自上古时代的历法而来的民俗。
从周代开始中国人就很重视“冬至”这个节日。2017年冬至是在12月22日。天地冬至日、人间冬至节,赏冬至节景,看冬至食俗吃汤圆、水饺、馄饨的文化内涵。冬至安耳朵吃水饺,传说来自医圣张仲景的“祛寒娇耳汤”。吃过冬至圆就长一岁承载“冬至大如年”的典故。清朝时过冬至就开始玩九九消寒图,等待明媚春光……
从汉代到近代明清,都很重视冬至节,进入了现代,冬至还是一个鲜明的节气标志。家人团聚过节、祭祖、进补储备能量,这些节庆习俗伴随着生活的脚步,印象深烙。就来说一说冬至食俗的典故吧。
“大雪”,是黄历十一月节。 寒压重衾好像覆冰 ,然而在冰天雪地里,古人却从动植物身上看到“春天已经不远了”的迹象,怎么说呢?从“大雪”有关天气的俗谚,我们也看到了人生的道理。大雪典故之一“ 程门立雪” ,留下敬师笃学的风范。节气民俗“大雪腌肉”,ㄧ挂一挂腌肉备冬,冬雪中的温暖风物诗,展现各地的腊肉特色。
小雪天,气序转寒。中国地域广,看小雪节气,南北两样情。唐代陆龟蒙《小雪后书事》:“时候频过小雪天,江南寒色未全偏”。寒气日日切骨,小雪到腌泡菜、吃泡菜火锅好时节,暖起低荡的心绪……
“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中“四立”的一个,表示冬天的开始。立冬到小雪节气之间所下的雨称“药雨”,李时珍说:药雨杀百虫。冬天一来,民间冬令进补的炉子也烧红了。宋代的京城到了立冬有一幕特别的风物诗,留下鲜明的历史民俗剪影。诗人们怎样面对万木叶落萧萧下的冬临景象?俗谚怎样表现“立冬”的物候风情?
霜降,黄历九月中气,2017年在阳历10月23日交节。霜降节气里万物有哪些特别的反应?冉冉岁将晚,万物待冬藏。霜降有什么意含?霜降向人寒,一道寒意、开启一道记忆?霜降最是人间想念的季节。霜螯、霜栗正美。秋叶落时燃焰彩,艳于春花;菊花残时傲志节,凛于霜空。
古人节气七十二候说寒露:“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寒露映晚秋。离离百草枯、梧桐凋老叶、新雁影南向划长空,预告着秋深了。红叶艳若二月春花、黄菊花凌阴盛放,是此深秋寒露时节酝造出的自然美盛典。
今年中秋节来得晚,赏月吃月饼、品“白露茶”,且把茶瓯当酒杯,把盏醉归楼前月,正是时候。 有品茶行家说:“春茶苦,夏茶涩,要好喝,秋白露”。白露茶在唐代就有名声。以茶比人生,秋白露是少年、青年、壮年或老年?秋茶虽然谦冲醇厚淡永,但是饮秋茶也不是百无禁忌,怎么饮得健康又诗意?
白露时节,冷空气南下,澄净了天宇,云淡天朗、秋高气爽,雁字南飞。《逸周书·时训解》:“白露之日鸿雁来。”白露在秋分前,天地之气寒萌热退是这个节气的征候。白露“补露”,节气养生注重哪些重点?传统“补露”习俗有哪些?白露节气五行生克的食补养生法则是什么?
七夕称为中国情人节,起源久远。针和线是七夕的象征物。穿七孔针乞巧、用五色丝缕“相连爱”,这些七夕所寓含的“情人节”精神从公元前中国就流传下来了。到了南北朝时代,发展出丰富的七夕民俗,承传到今天……。
黄历七月中气处暑,诗经说“七月流火”有重要含意?二十四节气,立秋后、处暑来,2017年的处暑在8月23交节,前一天是七月初一,民间说“鬼门开”的日子。处暑中有七夕和中元节两重大民俗节日。处暑,暑止,“出伏迎处暑”当心“秋老虎”,天干物燥,秋台多灾变,要小心处变。秋燥伤人,养阴润燥,处暑鸭、处暑梨养生好食补。
有称黄历七月为“鬼月”的说法,七月一日“开鬼门”、七月三十“关鬼门”,鬼月里鬼门开,遵守禁忌保平安,婚嫁乔迁喜庆诸事不宜。信乎?从中国文化民俗来看,“鬼月”大吉!今黄历丁酉年逢闰月年,遇闰六月鬼门开不开?若有鬼门,何时开?
天风吹金商、繁英落素秋、大火流金天、天寒奈九秋,秋天很美也带伤。词语典故,秋天有哪些说法?这里举述一些常能见的“秋”之名,大抵可见三类:一是“秋”意赫赫在目的,二是“素”色藏白;三是“商”音带秋声。一些诗情画意的秋诗展开秋天的天地时空。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七夕是中国情人节,古人过了黄历七月节的立秋,就开始准备迎七夕了,今年8月7日立秋过后却要让准备过情人节的人再等一等。2017年七夕,落在8月27日,说来真是晚到了。这是怎么回事?
秋凉初声,二十四节气立秋登场!有道是“天凉好个秋”给人什么预警?立秋有什么古代礼制影响今人文化生活?立秋饮食防疫民俗知道多少?2017,丁酉年闰六月逢立秋,有无影响?对七夕情人节有什么影响?知道古人“报秋”的时尚?逢立秋怎样“贴秋膘”把肉吃回来吗?……
2017年,丁酉年,这是一个闰六月年,有几件天象消息齐聚,“超级大日食”、“月偏食”都发生在闰六月中,还有近一整年“乾坤再造在角亢”的天象预言。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很关心,而且有谨慎的观察和纪录。日食、月食古今怎么看?《易》曰:“天垂象,见吉凶”本篇就来说一说先登场的月食,日食另篇后续。
闰六月有些传说、疑问或禁忌,你“真的”知道多少?闰六月不吉利?闰六月能量特别强?闰月不闰财?闰六月把夏天延长了?闰六月会有大事发生?闰六月鬼门开不开?闰六月少见吗?……这些传说和疑问,怎么解答?
闰六月玄不玄、奇不奇?有些媒体说,从历史来看,在闰六月那一年里,曾经发生了牵动一国、甚至世界地球村的命运的大事,比如:1941年美国对日本的太平洋战争开战、1960年带给中国大灾难的“大跃进”运动、1979年美中台建交断交、1987年台湾宣布解严等。闰六月年真的很特别吗?贴近大事,探一探闰六月真有能量?
2017年7月23日起进入闰六月。上次闰月年2014年闰九月。有民谚说:“三年一闰,好歹照轮”,那么2014年之后“照轮”的闰月为何不是十月而是六月?这里边藏着中国历法的学问。咱们先说一下闰九月的罕见,从公元1849年起至未来的2050年两百年间,就一次而已,闰六月有11次。可见“三年一闰,好歹照轮”内涵深蕴啊!
2017大暑值中伏,溽暑至,也是掌握“冬病夏治”的时机。知道冬病夏治的养生保健妙法吗?大暑跳、仙草饮、伏姜、姜枣茶、各式各样的保健粥品……“大暑船”送走瘟疫也是大暑节气的特殊风俗。“大暑至,万物荣华”;大暑大雨时行、土润溽暑。炎热、大雨让人难当,不热、缺水又让人犯难,世事难两全,怎样悠游自在……
小暑是指天气“小炎热”,每年在7月6日到8日之间交节,2017年小暑落在7月7日。黄历中,小暑是六月节。小暑节气里,从身心的保卫到环境的保护都必须用心经营、小心防护,以度苦夏。“三伏”天深居慢活防溽暑、落实环保防雨涝、应天时保护田地、掌握“冬病夏治”、三伏贴的关键时刻,就在小暑展开的苦夏里。
在一年中,夏至日是一个转折点。一岁算来今夕短(明末淸初.陈恭尹《夏至夜即事》),夏至日黑夜最短;从阴阳演递转变的意义上讲,夏至日“一阴生”,阳消阴长。古人夏至祭地,夏至避暑消暑有哪些习俗?表现了节气生活的智慧……
过了小满,“芒种”来,炎炎夏日也随着来到。“芒种”一到也意味着中国长江中下游梅雨季就将开始;华北地区的麦田一般在此时开始收割。芒种到,夏争时,忙“三夏”,稼芒谷;感念一米一饭来之不易。芒种到,花神归,珍惜花颜珍惜短暂的生命,在当下。
共有约 300 条记录
今日头条
NEWS HEADLINES
台湾知名歌手Tank(本名吕建忠)在中国接受心肝移植手术的器官来源不明,近日在台湾激起对中共活摘器官的民愤,有网友发起“向大纪元道歉”活动。对此追查国际主席汪志远、新唐人评论员秦鹏称赞民众在觉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