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乃加

一石才中的八斗才给了曹子建,那么另外两斗才在谁那里呀?可能和最早赞美他有八斗之才的人有关系吗?
“学富五车”的成语来自庄子说“惠施多方,其书五车”,然而,这话不是真赞美惠施好学问,到底要表达什么真意?
回到公元前四世纪,孟子回答梁惠王问题时,反问他:“你说,百步真的不如五十步吗?” 孟子这样反问梁惠王的用心何在呢?其实五十步笑百步,两个都是输家。
“四十九年非”同于“蘧瑗知非”这个典故,主角叫蘧伯玉,卫国人。卫灵公和夫人一天夜里听到一阵车声辚辚,从远趋近,到了宫阙前,车声停了一会儿才又响起,这时车已经是进了宫阙了。卫灵公就问夫人:“知道是谁吗?”夫人答说:“此人一定是蘧伯玉。”何以知道是他?
“三人成虎”典出何时?“三人成虎”是怎么造出来的呢?相信吗?不管是古代还是今天,人人的智力和定力都面临“三人成虎”的考验。众口铄金,人言可畏!教训真的太多了。
“福无双至”、“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比喻福祐不会接连而来,祸害却会接踵而至,道出了对人间祸福的观察,最早来自于汉朝大学问家刘向的说法:“福不重至,祸必重来”,刘向为什么这么说呢?
飞龙在天、九五之尊都是象征君位,这说法从何而来,中华文化史上的圣君唐太宗身为九五之尊,你知道太宗为君自我戒慎如临深渊吗?他为盛世之君有什么诀窍吗?他常保“三镜”有何作用?
“一毛不拔”的语源,可以回溯到战国时代。杨朱此学说的真意不在为私,而在为天下治,道理怎么说得通的呢?
孟子不远千里而来,就为王者、为天下进一言。他一言给乱世留下什么启示?
“万劫不复”一词从何来?启悟人什么?“万劫”是多久?“劫”这是佛教中的时间单位,今天的历史也写不完“一劫”。《西游记》中说道:“人身难得,中土难生,正法难遇:全此三者,幸莫大焉。”一语点醒神州中国人,脱离“万劫不复”的契机。
这里有民初的“文化经典谜”供元宵赏乐,同时可测一测自己的文化高度。灯谜的文化内涵不可小觑,风雅趣味是灯谜的文化特色之一,内涵上至经史典籍,下至稗官野史小说杂谈,五花八门,内容庞博,渊源深厚。
这里有民初的“猜字谜”供元宵赏乐,同时可测一测自己的文化高度。灯谜的文化内涵不可小觑,风雅趣味是灯谜的文化特色之一,内涵上至经史典籍,下至稗官野史小说杂谈,取用不尽,射出文句、诗句、人名、地名、词牌名、算术名、俗语、用物……五花八门,内容庞博,渊源深厚。
和灯谜类似的名词叫做“隐语”、“廋辞”。这个隐语:“黄绢幼妇,外孙齑臼”,谜底是什么呢?看中华文化历史中的“灯谜”、“打灯虎”,源源相传。
“颖鼠绣春美珍羞,炰凤烹龙开新象;灵鼠迎客福宴飨,山珍海味列彩盘。”新年的盛宴美馔,汇集山珍海味更包含“福禄寿喜财瑞”等等吉祥幸福的象征义涵。
除夕的诗篇有道道风情:桃符春联、团圆、年夜饭、压岁钱、守岁等等除夕年俗,传递传统精神说年味。
什么是过年迎新的“春贴”?中华文化中的春贴带有什么意涵和特色?怎么贴才迎春招福不犯禁忌?
“入木三分”成语来自哪个名家真实故事?后人借此成语来比喻评论深刻中肯,或是描写精到生动。“入木三分”本是形容什么呢?“入木三分”其来有自,是扎扎实实的突破表层深入内里的功夫!
冬至到,一阳生,准备迎春!中华文化中为何说冬至大如年?冬至又何又称“初岁”?天上冬至日有什么特征?人间冬至节有哪些表现?
为何冬至要补肾?为何此时养精蓄锐事半功倍?阴阳五行养生的方法怎么作?告诉你常用好用养肾的好药膳食方。
现在一般认为吃过年夜饭过了年才长一岁,为什么俗谚说“吃过冬至汤圆长一岁”呢?这说法有根据吗?是有根据的,而且源远流长喔!
古人为何贺冬至不贺夏至?“一元复始”为何对应冬至节?隐含什么寓意?其道理在《易经》中寻。
世上有什么重要大事是“一成不变”的?面对它必须要特别用心思虑、谨慎执行,以免造下不可改正的大错!
小善行得小福报,大善行得大福报;小恶行得小恶报,大恶行得大恶报。看东西方的实证故事,“三世果报”过去世造因今生受果报,今生造因,未来世受果报,诚然不假!
“四大皆空”到底是哪四大空?是“酒、色、财、气”吗?什么是真?什么是假?“有相身中无相身,无明路上无生路”,“四大皆空”待人去洞悟、证悟。
“不三不四”意味不像样、不正派的意思,“没三没四”也是一样的意思。为什么拿“三”和“四”这两个数字来作比喻呢?一起来追根究底,明白 “四”达,也是得一智也!
“一诺千金”引起的力大无比的效应,展现信诺的可贵。看楚汉相争时代,季布的故事,告诉你“一诺千金”的来源与演申。
“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这话儿是从哪里来的?后人减缩成“千虑一得”的成语,其中显现了晏子的机智,比机智更可贵的是他的好德的修为,智仁勇兼备又谦冲自持,淡淡定定看破财的诱惑,尚俭守德、不造业。
敬神之事,不在供品的多与贵,以一颗敬仰而无求的善心来礼敬,是上佳的香枝,这是“一瓣心香”的微世界,有超越凡眼的能量。如这一首《祝香咒》咏:“香自诚心起,烟从信里来。一诚通天界,诸真下瑶阶。”
季文子是个怎样的人物呢?孔子在听到“季文子三思而后行”之后,反应说:“思考两次就可以了”,孔子说这话是否另有所指呢?
共有约 300 条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