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乃加

9月23日来了!你想到什么呢?“秋分”报到!“秋分”有一层意思就是秋天到了中点,不过中华文明看秋分的内涵不仅仅如此简单。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极为重视秋分这个节气,而且在生活中落实了“秋分”的精神。为什么秋分这么受重视呢?“秋分”的精神又是什么呢?
中秋节又到了!祭月赏月,登高玩月,月饼处处飘香。中秋节起源于何时?中华文化的中秋节文化传统,还有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𢭏药的故事到底传承多久了呢?探索古书中的记载,它们的起源有的甚至相距二千多年……
白露不露身!“白露”是以天候特征命名的节气,夜间白露凝结,天地的暑热退了寒气萌生。古人诗词中有不少对应的描写,展现了怎样的心境呢?
中秋节是中华民族的重大节日,围绕着中秋,有许多故事和民俗,也有不少名句和谚语。可知这一谚语“年怕中秋月怕半”的下半句是什么呢?
关于鸡蛋有个回旋不尽的问题——到底“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考倒古今众生的问题,可以从汉字的起源中找到答案。就来看两个关键——存在。有神论与无神论结出的果实大不同。
我们可能天天在看字、写字、打字,然而我们真的懂得汉字内蕴的义涵吗?来一趟甲骨文和金文之旅吧,从文字的始初意义和生命的意义接轨,这是一趟又有趣又深刻的神传文化之旅!
立秋有“一叶知秋”、“七月流火”让人警惕阴阳变化消长,睹始知终。从古以来,牛郎织女的七夕故事,更让立秋充满浓浓的人间情味。立秋还有一些民俗防病防疫的古老智慧。
一代良史司马迁,继承父亲之德业,完成了记事严谨详实意赅的历史真实录《史记》,成为“正史”的标竿。他以一生完成这本跨度二千四百一十三年,共五十二万多字的巨作,经过一番怎样地铭心刻骨的历程?
“失之毫厘,差以千里”这句话在人中流传很广,而它的来源也很久远。在许多古书中都有这句话。这句人生名句所要彰显的是什么“宝贝”呢?它为什么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受到非凡的重视呢?
粽子的文化传统已经传承了二千多年,粽子的外表和内馅也是形形色色:甜粽、咸粽、果粽、杂粽、果仁粽、凉糕粽、养生粽,缤纷多彩。从先秦到明清各朝代的特色粽子,一文说分明。
端午节俗中反映了天人合一观,以及古来的五行养生之道。人们迎节过节俗,吃粽子、吃“五红”、吃“五黄”、挂艾草菖蒲、用午时水,可以说不知道已在道中。当我们深入知道时,更能发现节俗中蕴藏的文化智慧。
五月薰风迎暑来,立夏到了,在热天里怎么养生?看传统中医的智慧。中医说夏天进补美颜正是时候,要怎么作呢?立夏又有什么民俗呢?
日本“杀生石”传说故事的九尾妖狐的形象是融合天竺、中国和日本等三国文化涵化而成的。反顾中华文化中的九尾狐本是祥兽、仙兽,怎会变成附体妲己的妖兽呢?
清明节扫墓祭祖的起源为何呢?古代的扫墓,早先和寒食有关系;“人家插柳记清明”。相传这些习俗有一个共同的起源,来自久远的春秋时代。
“春分”是一年四季的重大节气。中国古来有春分一刻值千金的俗谚。什么道理呢?“春分”反映了大自然的节气,落实到中华文化中,有哪些阐扬天人合一精神的表现吗?
元宵节浮圆子、供圆子、吃圆子,团团圆圆。看着沸水中的圆子浮水面了,变得更大更饱满(发福)的圆子,食指大动,心中喜乐,人们对圆子寄情:“元宵”并百福!那么元宵节的圆子为何叫“元宵”?是巧合吗?元宵节庆食俗的传承历史从何而来呢?
腊月最后一天,旧岁至此日而除,旧年至此夕而尽。这一日夜汇聚了许多传统年俗,展现十足的年味儿。七大年俗有哪些,追根究底,可知道它们的源流底蕴吗?
“小年”也称“小年下”、“小年节”、“交年”,表示新旧之交,是哪一天?古人怎样在小年时招福造福?当今之人怎么学?
新年除夕,家家户户贴春联,传开新气象,也表诉人间的心愿。古人也有另类过年的应对、唱和法子,展现逗趣的过年情怀。乾隆年间治疆的贤吏和大才子的诙谐妙事逗开怀。
腊八日吃“腊八粥”具有上千年的传统,展现敬佛和喜舍的情怀。中医说吃“腊八粥”可以养生。“腊八粥”的材料都是储藏植物精华的谷、豆和坚果。它们的精华主掌生命的元气,正好适合冬天补冬养藏补肾。如何简单做出一碗营养丰富的腊八粥呢?腊八粥缘起于何时呢?
元旦迎新,古人也跨年,古人也有跨年烟火喔!火树银花,流光溢彩的美景,烘托新年气氛。《诗经》中可以找到古时跨年烟火的仪式起源,称为“庭燎”,而且古代有专门司火之人。中华民族的跨年烟火是怎样的盛况呢?
冬至过了,冬天已经过了一半,天时人事日相催,唤醒人快快做好冬天的养生功夫,积蓄补充来春的元气。依循中华传统的五行智慧,怎么养生、怎么食补呢?
中华文化中的养生之道重在平日身心的调养,胜于生病时吃药。介绍给你古人的“七养”、“四休”、“四印”等等养生之道。古人诗云:“北宅南庄不足夸,好儿好女眼前花。一朝身没一丘土,又属张三李四家。”你怎么看呢?
一首好诗、一篇好文、一种流行时尚脍炙人口,表示它们大受欢迎,大受赞赏。其实“脍炙人口”起源于古人最爱的二种美味,古往来今,依然脍炙人口!猜猜它们是什么美味?为何令人爱恋至今、还留下不少文化重彩?
以“眉寿”表示长寿,起源有多久远了?它的来处很具有诗意,而且耐人寻“味”。说起“眉寿”在历史上的应用到底有多深广?,相信是超乎许多人的想像。
中医有一方“固齿神方”从清代传到今,能固齿还能让头发转白为黑。历代中医类似的“神方”不少,让人在日常刷牙漱口中,就能起到转白发为黑发的功效。这些方子的配方为何?怎么使用呢?其医理根据为何呢?
古人怎么染发呢?用什么染发?染发剂多吗?我们发现古人的染发方子,不仅琳琅满目,而且方法五花八门。其用材都是取自天然,而且这些染发方子,多出自史上大名鼎鼎的中医学家之手。
“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兼得三者,可能吗?你知道“贯”钱是怎么来的?“腰缠万贯”到底有多重?到底多富有呢?这和古代的币制相关连,当然也和历代物价的上涨连动啦。
九月九日重阳节,在中华文化中除了《易经》的生命哲学的含意,各种民俗的含意,还有修道成仙的修炼文化的典故,指向生命为何而来的追寻。这个节日意义,实在深厚悠远。
换算今制,“七尺男儿”到底有多高?在中国历代,度量衡不是不变的,然而不管尺寸长度的标准几度改变,堂堂“七尺男儿”的用法为何鲜明不变呢?身高不到六尺的晏子立德立言受人敬仰,而他八尺躯的车夫却受妻子看轻。那么“七尺男儿”不仅指“七尺躯”的男儿,实际指称什么真义、什么内涵呢?
共有约 300 条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