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乃加

从明朝永乐三年开始,郑和7次奉命下西洋,航程横跨十万余里,时间跨越28年。在海上,郑和的船队风帆高张,日夜不停穿越于狂涛之间,他们为何能够如履平地般一次又一次完成历史的大使命?
一个又一个进士中第前的奇梦,都显示了一个道理,就是命中功名有定数。然而,命中功名可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自己的德行而转移的,明朝进士项梦原的两个梦和功名去而复来的结果就验证了这个天理。
立冬节气落在每年十一月七日或八日,一年四季的“四立”之一,标志冬季的开始。从天人合一的精神意义来看,怎么过冬?怎样养生?
拜月、赏月吃月饼,这两者的起源并不是一对的。上古时代就有隆重的祭月之礼,称为“夕月”,但是开始时月饼还不是中秋节物。那么中秋节拜月饼、吃月饼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实际上,中秋月饼的出现比祭月晚了几千年呢!
秋分、春分此二分日,在中国古文化中视为天地和合之最,避免刑罚,以免搅扰天地阴阳调和。春分、秋分“二分日”别称“彼岸日”,来源于佛教。在日本佛教中讲,于彼岸期间善行、恶行都会增大果报,劝告人要避免恶行,精进于善行。
中医的食疗讲究天人合一,在一年四季都有对应节气的进补作法。白露节气开始“补露”!“补露”怎么补?要避免哪些禁忌?随着秋高气爽的秋天脚步,做好秋天养生,放松心绪,轻松地品味生活吧!
秋天多变的风貌往往容易触动人心,诗人咏秋的诗篇很多,其中有些在诗情画意中对应了秋天的季候典故,让秋的印象更深深印入人心田。我们来看一篇咏早秋的诗,体会其中简单二十个字中蕴含的丰富文化意境与深永的意味。
2023年八月23日到9月7日是“处暑”。“处暑”是秋天的第二个节气,时序已经在初秋,那这节气为何称“处暑”?
秋风起兮,七夕节又将来到。牛郎(牵牛)、织女与中华儿女相伴几千年,有情有义的婚姻,相许相牵的爱情,千百年来代代相传。七夕的一年一会,让人感叹之外,也让我们反思什么吗?
人们讲“靠山”是指人的后台撑腰的人事力量,“靠山”这一名词是怎么来的?它来自一段历史中的真实故事。故事晓谕我们:不论居太平乡或处乱世,作人能把住“良心”,不为名所俘,不被利益所诱,不畏强权欺压,不惧邪恶逼迫,就是处世最好的靠山!
天人合一之道,是最好的养生之道。“一叶知秋”,掌握立秋来到的时点,及早开始秋季养生。《黄帝内经》指示秋天养生的三心法,中医师分享秋天养生“五白蔬果”和“平补”食材。秋季养生就从立秋开始。
黄历的五月五日端午节,又叫端五、重五、重午、端阳。“端午”处于纯阳之端。民间有俗谚“吃了端午粽,再把寒衣送”,古人也把端午作为夏令时节防瘟辟毒的启动日。端午节的节俗很多,来源久远,背后蕴藏丰富的文化典故。一起来文化寻根:回顾端午节的九大节俗与故事。
端午“五红”、“十二红”的养生饮食,都是观察时令,巧用时鲜,以促进身心健康的传统中医的养生方法,同时五行养生的原理也在其中体现。不管时代怎么推进,注重天人合一,顺应节令过生活,上天自然赐给人最鲜美的生活滋味。
“小满”这个名称,让人萌生出青春的气息、等待、向上的美好感受;“小满”节气是一个和农业生产紧密相关的节气,节物时鲜对应到健康生活之道,渊源流长。这时节,也是吃“苦”尝“新”过小满的好日子,古来的神传文化丰富了小满的内涵。
唇亡齿寒这个成语故事来自公元前六百多年的春秋时代,讲了两个关系密切,互相依存的国家,如何双双走向灭亡的故事,它们灭亡的关键就在于一个人性的弱点被敌人攻入了。
“昨日春归尽”指出二十四节气中的哪一个节气呢?中华养生宝典《黄帝内经》提醒人夏季养生的要则,想知道吗?立夏民俗与养生有内在的什么关联吗?夏季养生之道提醒你养生的要点。
常言形容人“病入膏肓”,或说“病在膏肓”是指一个人已经无药可救了。病势已入膏肓,命将危矣!膏肓是在人体的什么地方?为什么“病入膏肓”就无药可救?这成语是出自哪本古籍?
古人说感恩报德至死不忘!阴间的鬼也知恩图报,史书上有记载。从另方面来说,人做的好事、善事,也不会白做,可能在什么关键时刻、或关键的事情上就得到令自己意外的好回报。
“清明”在春分节气后到来,是二十四节气的三月节,此时节为何称“清明”?一年难得是清明!莫错过天地精华孕育的好礼——清明好景与好滋味!
春分是春天的中点,春分点为何被定为二十四节气的起点呢?特色古人很珍惜一年中难得的春分节气。传统文化中的春分,有哪些大小事留在人间典籍,养护我们的身心呢?
古人感应四时的变化,用一幅春日里的好景致——“翦春韭”为名,留下诗情画意的厚谊。杜甫在《赠卫八处士》诗中留下“夜雨翦春韭”的情味,然而传下“雨翦春韭”典故的人不是杜甫,那么杜甫承传自谁呢?
立春意味着天地春来!在二十四节气中立春是一年开始的标志。一年之计在于春!立春是“养生”的重要季节!立春来了,身心快速从冬天苏醒,怎样养出好元气呢?我们从古老的中华文化中来探索养生的智慧。
元宵节能不想起吃“元宵”?!为何汤圆叫“元宵”?北方才叫汤圆为“元宵”吗?追溯元宵或圆子、汤圆的源头,可以溯源到何时呢?一颗元宵汤圆承载的历史超乎你的想像!
“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灯谜就是这样的一种文化娱乐,事实上灯谜的内涵包罗万象。制灯谜、猜灯谜盛行于历代,灯谜的起源和一些名人、文学家联系在一起,他们都是谁呢?为什么爱上灯谜也能让人考场顺利呢?
“立春”的起源已久,映现的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成分之一。我们的古人怎样在“天人合一”的指导下迎接立春,怎样开展新春新希望呢?从天子到万民、从国家到个人实践的立春节俗对当代后人有什么要义与作用吗?
一起来看特色纷呈的新年风俗集锦,迎接美好的新年。展望世界各国,地不分中外,都有迎接新年的特色风俗,也都有驱邪迎福的愿景。汲取古老的善良传统精神,跨越2023年善恶交战的挑战。
除夕辞岁,对成长中的晚辈来说,“压岁钱”可能是梦寐以求的。不过,家家户户的长辈都是期待家中小辈能长成芝兰玉树,怎么年年要给他们“压岁”钱呢?又怎么“压岁”呢?
怎么准备一桌吉祥的年菜料理?一道道年菜富含哪些吉祥好兆头?华人吃“年夜饭”,日本吃“御节料理”,有哪些共通的吉兆象征?
俗谚说“吃过冬至圆长一岁”;然而,一般公认吃过年夜饭过了年才长一岁。到底是吃过冬至汤圆长一岁,或是过了年长一岁呢?“吃过冬至圆长一岁”有什么根据吗?为什么在民间流传得这么久远呢?
立冬拉开冬天的序幕,不管在传统文化或是中医五行养生上,这节气都富含很重要的生命精神与意义。立冬赏菊诗情花意浓、立冬节气特色、立冬食俗、立冬养生,不要错过立冬启动的良好时机。
共有约 300 条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