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Q充电站

大家回想一下,你童年的玩具现在流落何方?玩具克尽职责陪伴着小时候的你欢笑,陪着你悲伤,但是长大的我们,不再需要玩具了,是否有给它们一个比较好的归宿?
当我们很在意别人感受、但却不习惯尊重自己感受时,面对别人的感受,我们内心很可能是有情绪的。我们会太习惯替别人的情绪与感受负责,太希望别人“情绪可以好一点”。
当我们很在意别人感受、但却不习惯尊重自己感受时,面对别人的感受,我们内心很可能是有情绪的:
两岁的贝雅绝望地抽噎着。她的杯子从手中滑落,而妈妈刚刚为此吼了她。她明明不是故意的!
“老师,如果我的困扰最主要是因为‘自我价值感低落’,那么,我要怎么‘提升我的自我价值感’呢?是否我应该要去完成很多成就?挑战很多不容易做到的事情?”
“老师,你说自我价值感低落的人,很容易陷入情绪勒索……可是,我觉得自己还算有自信,我对我工作的能力蛮有信心的,这样不算是有自信吗?这和自我价值感有什么不一样?”
找出你生气的真正原因。孩子的行为是开关,但原因是什么?你觉得无能为力?孩子上学迟到,你上班也迟到时,你害怕老师、孩子或老板的眼光?你已经受够自己做了所有家事,老公却悠悠哉哉地下班回家?你的妈妈又打电话来抱怨她很孤独或她的静脉曲张?你累坏了,你多希望可以看电视上的比赛转播?
与自己的情绪保持接触,而不是将它们投射到孩子身上,将能让父母专注于自己,对自己更有自觉。很矛盾地,想把错误归咎在孩子身上,会让我们更快筋疲力尽!
以同理心聆听,在于把握孩子刚刚所说的话中重要的层面,也就是情绪、感受或欲望,并将它们反映出来。比起听到字面上的意思,更重要的是听出言外之意。
对孩子的感受与想法真的感兴趣,会帮助孩子做自己。要陪伴孩子建立自我意识,首先要真正地聆听他,不要评断,不要给建议,不要试着引导他,就只是让他说出他的经历,帮助他辨认、接受和了解自己内心发生的事。
法兰斯瓦兹.多托让我们知道,过多的失望可能会让孩子心灵受创,但失望也是必要的,且能帮助成长。我们知道孩子有欲望也有需求,也知道不能把两者相提并论。
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会一直遇到失望这个问题。在试着尽可能不让孩子失望的“纵容派”和常让孩子失望的“权威派”之间,孩子需要的是什么?
你曾经说过,我们的世界人际关系贫乏。我们生活的环境里见到的人越来越少,即使当我们真的见到人并且进行对话,仍然没有真正聆听彼此所说的话,也没有全心全意陪伴。这样的情感断裂,让我们变得更容易受伤。
看着他们下棋,我的心思飘到其他地方。我想起自己的爸爸。他会带我去加拿大福林夫隆镇北边钓鱼。他凌晨五点会将我从温暖的被窝中唤醒,准备出门去钓鼓眼鱼。他穿上红格纹法兰绒狩猎衬衫,衣服上有他的独特气味--混合了雪茄、汗水、Old Spice 牌的古龙水。那气味让我感到温暖又安心,带给我强烈的安全感与亲情。
我曾经在一家住宿式的治疗中心担任顾问,那里大约有一百名男孩,年龄大致分布在七岁到十七岁之间。这些孩子全都是“州政府之子”--因为遭受虐待或忽视,而接受家外安置之后受州政府监护。这些孩子无法适应寄养体系,因而被安置在这间住宿式中心。离乡背井的男孩,如何安抚他们恐惧、焦虑的心情?
如果有陌生人寄给你一张圣诞卡,你会怎么做?真的就有一位心理学家随机将圣诞卡寄给不认识的人,借此研究收件人的心理。结果,大多数收到卡片的人都回寄了圣诞卡给他。
果你是个悲观的人,那么你现在很可能正陷于愁云惨雾中,千万别绝望!逆境后能否成长,关键不在于乐观的心态本身,而在于乐观的人很容易便能找出事件的意义。如果你能找出一套方法来诠释逆境对你个人的意义,并从中汲取积极的体验,你就能从中获益。
(接上文:12消防员死于森林大火 队长凭逆思维获救(4)) 本书是关于重新思考的价值。它是关于采用救了道奇一命的那种心智弹性,也是关于如何从失败中获得成功的启发:在别人身上激发出同样的机敏。 你或许没有携带斧头或铲子,但是你有一些常用的认知工具。它们可能是你知道的事,你做的假设,或是你持有的看法。有些不只是你工作的一部分,也是你自我感知的一部分...
稍早在曼恩峡谷时,消防员错过另一个重新思考的机会,而这个机会就近在眼前。在道奇开始把火柴扔进草丛之前,他命令组员卸下身上的笨重装备。他们在过去八分钟内拚命跑上坡,而身上仍旧背着斧头、锯子、铲子,以及二十磅重的背包。
你或许在某个时候听说过,假如你把一只青蛙丢进一锅滚烫的热水里,它会立刻跳出来。不过要是你把它扔进温水里,逐渐提高水温,青蛙会死掉。它缺少能力去重新思考这个情况,没有领悟到眼前的危险,直到为时已晚。
经过了一段颠簸的飞行之后,十五个人从蒙大拿州的上空一跃而下。他们不是跳伞运动员,而是空降消防员:一群精锐的荒野灭火人员,跳伞降落去扑灭前一天由闪电引起的森林大火。在短短的几分钟之内,他们将会为了保命而拔腿狂奔。
“你人真的好好~”同事、同学、朋友、家人的要求,总是让你难以拒绝……你是这样的人吗?如果你是,那么,你多半是大家口中的“好人”。然而你的“好”,反而成为造成“情绪勒索互动”的重要养分之一。
有些情绪勒索者,他们重视自己的需求与感受大于别人的,是因为他们一直以来,都觉得自己“被亏待”。可能从小到大,他们时常感觉到委屈、不满足,所以一旦有机会,他们就希望别人能够“非常”重视他的需求。为了要让别人重视他们的需求,他们不惜使用情绪勒索的手段,让自己在这段互动关系中,能够占上风。
为什么有人会成为情绪勒索者?尤其,他很可能是我们的重要家人、亲密伴侣、知心朋友、主管同事……究竟是什么,让他们变成了对我们不停索求的情绪勒索者呢?他们的心里,究竟在想些什么?而他们,又有什么特征?
所谓照顾不勉强,并不是偷懒,也不是放弃被照顾者。相反的,是不放弃希望。不要让自己的精神、体力过劳,自己身心稳定,被照顾者也能稳定,照顾品质会更好。
价值的衡量不能只定睛在金钱数字上,也不能靠列举自己在社会阶级的层别上,保持明亮开朗的好心情,是一个人可以靠自己就强大的隐形富裕。站在贵贱两头的中间,我能平衡自己的内在,服膺世界本来就有两极命运的事实。因为,我就是我,我相信千古流传的真理,也努力但不费力的活出我反刍后的生活道理。
为什么有人会成为情绪勒索者?尤其,他很可能是我们的重要家人、亲密伴侣、知心朋友、主管同事……究竟是什么,让他们变成了对我们不停索求的情绪勒索者呢?他们的心里,究竟在想些什么?而他们,又有什么特征?
为什么有人会成为情绪勒索者?尤其,他很可能是我们的重要家人、亲密伴侣、知心朋友、主管同事……究竟是什么,让他们变成了对我们不停索求的情绪勒索者呢?他们的心里,究竟在想些什么?而他们,又有什么特征?
你的人生,都在满足别人吗?试着问问自己这个问题,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再问问自己:“发生了什么事,让我愿意拿我的人生去满足别人?” 当你开始问自己这个问题时,或许,你会慢慢发现,发生在你与别人之间的互动样貌,似乎愈来愈清晰;你愈来愈看得清楚,你们之间的互动,好像对方总是当负责“要求”你的人,而你是负责“满足”他的人。如果不满足他,似乎就会有不好的事情发...
俗话说:“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在茫茫人海中,一对男女能相识并结为连理,真的是要靠缘分。而能不能长相厮守,维系一生一世的爱,那就得看双方的努力。对此,有专家分享了3个能达成这个目标的诀窍,可供夫妻和即将成为夫妻的情侣参考。
共有约 914 条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