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开云官网 - 体育

宇宙探索

八月初举行的欧洲物理学会高能物理学会议上,欧洲核研究组织(CERN)的物理学家宣布发现一种新的四夸克粒子Tcc+。
考古学家发现地球在早期的时候氧气量很低,根本不足以支持现在地球生物圈的活动。之后氧气的含量并不是稳步增加达到今天的水平,而是出现几次飙升的时期。8月2日发表于《自然·地球科学》(Nature Geoscience)的研究提出,地球上含氧量大幅提升很可能和月球的作用相关。
一份研究发现在距离地球大约2,000光年的地方有一颗奇怪的恒星,正在以每小时近200万英里的速度冲出银河系。它富含金属,和太阳这样富含氢和氦元素的普通恒星很不一样。它到底经历了什么?
宇宙中的黑洞是一种吞噬一切的奇异天体,连光线也无法逃逸。不过最近科学家竟然直接观测到来自一个黑洞后面的X射线回波,听起来让人感到十分意外。
一个天文研究组在火星和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带里面发现了两位不同寻常的成员,它们含有复杂的有机物。研究者们认为那里面说不定有构成地球上最初生命的物质。
科学家意外地发现一颗很特别的系外行星Nu2 Lupi d,上面所含的水量比地球还多。
科学家观察了不少超新星事件,但是能捕捉到它们爆炸前夕景象的案例却很少。最近一份研究捕获的一个双星系统就很罕见,正处于即将以超新星形式爆发的前夕阶段,其中一颗白矮星在其伴星引力的牵拉下,变成了泪滴的形状。
德国天体物理学家贾尼(Karan Jani)引领的研究组提出,在月球上搭建一套探测引力波的基础设施,其敏感度将比地球上的任何仪器大幅提高。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选择了埃隆‧马斯克(Elon Musk)的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的猎鹰重型火箭(Falcon Heavy Rocket)发射木卫二(Jupiter moon Europa)的科学探测器。科学家们认为,木卫二上有液态海洋,可能存在生命。
大质量恒星到了寿命终点发生超新星爆炸后一般变成黑洞。一份新研究发现一颗恒星以极超新星(hypernova,又称骇新星)的方式爆炸,能量是超新星爆炸的10倍,却有另一颗恒星从废墟中浴火重生。
7月19日在2021年英国国家天文学会议(National Astronomy Meeting 2021)上展示的一份研究,探讨了高密度天体——中子星上最高的山峰会有多高的问题。
7月19日,哈勃望远镜(Hubble Space Telescope)传回了停工一个多月后拍摄的第一批照片。自6月中旬起,哈勃望远镜的电脑出现故障,导致无法拍摄新的照片。
Lucy探测器是美国宇航局(NASA)即将开展的最大型的探索项目之一,计划10月16日从地球出发,将是第一个造访木星轨道周围的特洛伊小行星群(Trojans)的人造飞船。
在7月4日~9日举行的国际地球化学年会(Goldschmidt Conference)上展示的一份研究报告说,在距今25亿年到35亿年前,地球经常被小行星撞击。这期间地球被撞击的次数是科学家以前所知道的10倍。
暗能量调查项目(Dark Energy Survey)宣布发现一颗直径大约是100~200公里的彗星,将在2031年抵达最靠近太阳的位置。它可能是太阳系外围欧特云(Oort cloud)区域内至今所发现的最大的天体。
科学家新发现一颗奇特的白矮星,半径只有2,140公里——仅比月球稍微大一点,可是质量却是太阳的1.35倍。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派去火星的轨道探测器希望号(Hope)最近意外地捕捉到火星的极光。研究人员表示,极光在火星上极其罕见,而且持续的时间非常短。更特别的是,火星上的极光不一定出现在南北极,在火星任何位置都可能出现!
新发表的一份研究找到一种方法,能够从引力波数据内分析出黑洞合并前后的更多特征,发现50年前物理学家霍金(Stephen Hawking)提出的理论是正确的。
黑洞是已知宇宙中最为奇特的天体之一,其引力之强甚至连光都无法逃逸。一般星系的中心都有一个超大质量黑洞。而恒星级黑洞,也就是质量大约几个到几十个太阳质量的黑洞,则通常分散在星系各个区域内。
一个国际研究组通过数据分析证实了40多年前科学家理论猜测存在的一种超新星,并认为,中国天文史上记载的发生在公元1054年的一次超新星爆发很可能就是这种类型。那次爆发诞生了绚丽的蟹状星云(Crab Nebula)。
美国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公布,科学家首次观测到黑洞吞噬中子星的引力波爆发事件。更加神奇的是,这种剧烈的合并事件仅仅在十天后又在宇宙另一个区域再次发生。 这项新观测揭示了宇宙中天体重组的剧烈变化。 黑洞是一种非常极端的天体,其引力之强以至于光都无法从中逃脱,因此它不会发光或者反射光,看起来就是一片漆黑的区域,所以被称为黑洞。而中子星也是...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局长比尔‧纳尔逊(Bill Nelson)在看过美国情报界最近关于不明飞行物(UAP/UFO)的政府报告后表示,他认为人类在宇宙中并非“形单影只”,还说,今年晚些时候发射的新望远镜有望提供相关发现。
科学家新发现一个巨型天体结构,犹如一弯新月的弧形,跨度长达33亿光年,这是科学家目前能观测到的整个可见宇宙范围半径的十五分之一。
科学家知道宇宙内的行星、恒星、星系都在旋转,不过再大一级到星系群这个规模,科学家发现它们的旋转比较慢,有的甚至不转。所以很长时间以来,科学家都认为星系群就是宇宙中最大的会转动的天体。
一份新研究分析显示,在距今7900万到8600万年前,地球的最外面两层——地壳和地幔层一起相对地球的外核,比现在的位置侧转了12度后,又自行恢复到现在的位置。
物理学家从欧洲核研究组织(CERN)大型强子底夸克对撞机(LHCb)的实验数据里,首次证实粲介子(charm meson)可以在其正反粒子间来回变换,并计算出其正反粒子的质量差别为1×10⁻³⁸克。
科学家最近在银河系中心区域附近发现一颗以奇特方式闪烁的巨型恒星。其亮度在几百天内突然降低高达97%,之后逐渐恢复其正常亮度。
最新观测表明,有36个相距遥远的矮星系几乎同时涌现大量新星。这一意外发现对当前的星系演化理论是一个重大挑战,并可能对目前宇宙整体的演化过程也有重要影响。
极光是偶尔在高纬度地区出现的一种绚丽的光学现象。几个世纪来科学家对其成因进行了各种猜测。6月7日发表于《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的研究称,终于为极光的成因提出确凿的证据。
现有理论认为这个宇宙应该是由等量的正物质和反物质构成的,可是观测结果显示这个世界几乎完全由正物质构成。这是现代物理学无法解释的几大难题之一。要解开这个谜题,科学家需要先造出反物质,仔细测量比较它们和正物质特性的差别。
共有约 4130 条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