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竞彩赛程 - 体育

宇宙探索

朱诺号(Juno)探测器去年飞掠木星的卫星“盖尼米德”(Ganymede,木卫三)的时候纪录下了大量数据。最近,科学家把当时的磁场扫描数据转换成一段长达50秒的音频文件。
有的时候科学家想到的探究宇宙的方法令人惊叹。2月2日发表于《自然》(Nature)期刊的研究就是这样的一项成果。科学家用一种新方法测到了宇宙早期的温度,是至今为止科学家所探测到的最早期宇宙时间点的温度。
美国天体物理学家萨特(Paul Sutter)近期在space.com发表的一篇文章提出了宇宙会以一种称为“真空衰变”(vacuum decay)的方式解体,而且有可能宇宙已经开始了其解体更新的过程。
维珍银河CEO科尔格拉齐尔(Michael Colglazier)在声明中说:“维珍银河相信太空是充满变革性的。”“我们计划在今年稍晚时开始商业服务,提供前1,000名客户登机,为我们开始常态营运和扩大机队提供难以置信的坚实基础。”
日本科学家派出的小行星探测器于2020年把在小行星龙宫(Ryugu)上采集的样品成功送回地球。检验结果的研究报告2月10日发表于《科学》(Science)期刊。
美国宇航局(NASA)一个用于观测深空高能X射线的太空望远镜,居然探测到来自木星的高能X射线。这些射线是太阳系内除了地球以外,从行星所发出的最高能的射线。木星有着怎样的机制才有此能力?
近年来科学家证实地球上的极光是太阳风吹来的带电粒子与地球磁场相互作用产生的现象。新研究发现,土星北极的极光却是由土星自身的一种对流机制造成,而且这也解释了长期以来关于土星自转一圈时长的谜题。
帕克太阳探测器(Parker Solar Probe )借助飞掠金星加速的机会,第一次拍到了来自金星地面的照片,看到金星地面就像“一块刚从炼钢炉里取出来的烙铁”。
天文学家第一次观测到两颗类似海王星的系外行星正在失去它们外面厚厚的大气层,即将变成“超级地球”类型的系外行星。
在动辄百万、千万岁年龄的天体世界中,只有300岁的天体实属罕见。科学家最近发现两颗只有300岁的小行星,而且还是来源于同一颗未知星体。
现在最主流的宇宙认知理论叫做“标准宇宙模型”,认为存在暗物质是这个理论框架内重要的一部分。一份新研究提出按照这种模型演化而来的宇宙,里面存在的盘状星系(disk galaxy)的数量应该比实际观测到的数量少得多。
英国华威大学(University of Warwick)的天文学家首次观测到来自被撕裂行星的碎片撞击白矮星表面的时刻,这是行星残骸的最后时间。科学家估计这个行星系统已经存在数十亿年。 研究团队使用X射线来探测岩石类和气态的物质撞击白矮星并被白矮星吞噬的过程。这些物质是行星系统在其恒星死亡后被毁灭而留下的残骸。这是对岩石类物质吸积到白矮星上的首次直接测...
韦伯望远镜(James Webb Space Telescope)收到了来自遥远太空的第一缕星光。工程师开始了为期三个月的校准工作,精确调整18个小镜面朝向的角度,让它们整体成为一个连续、完整的大镜面,以拍摄出高精确度的照片。
科学家新发现地球的第二颗特洛伊小行星(Trojan Asteroid),比以前发现的第一颗大得多。计算显示,它将伴随地球在太空中运行至少四千年。
现在还没有任何仪器能够探测暗物质的存在。美国宇航局(NASA)近期发表的一份研究提出一个巧妙的办法,派遣一艘飞船飞到距离地球100个天文单位的地方,即可对暗物质进行测量。
国际空间站(ISS)将会退出历史舞台。根据最新公布的概述ISS未来的计划,美国宇航局(NASA)打算将ISS一直运行到2030年底,之后将让其在太平洋的偏远地区尼莫点(Point Nemo)坠毁。
一份新研究估计宇宙中大约有4千亿亿个黑洞,也就是4X10¹⁹个。
人们以为黑洞是吞噬一切物质的天体,可是哈勃太空望远镜的最新观测数据显示,3000万光年外位于一个矮星系中心的黑洞正向周围输送物质,支持新星的诞生。
大质量的黑洞从何而来?像知名的引力波GW190521,由两个质量各是太阳70倍以上的黑洞合并发出,是科学家至今发现的质量最大的黑洞之间的合并。
科学家认为在大爆炸之后的几百万分之一秒内,宇宙处于一种由夸克和胶子构成的等离子体状态,其温度高达万亿度。这些粒子互相碰撞、组合才产生现在人们看到的构成宇宙的各种基础粒子,例如中子和质子等。在这个过程中,宇宙也逐渐冷却。
新研究发现,在地幔层和地核交界处最常见一种矿物质的导热能力比以前认知的强得多。这意味着,地球冷却的速度比科学家以前认为的快得多。
新研究提出太阳在年轻的时候,周围的尘埃盘并不是连续分布的一片盘状,而是分成三道尘埃环,不同的行星在不同的环内诞生,这个机制最终限制了地球的大小,而没有长成“超级地球”。
花了十几年时间准备的暗能量光谱仪(DESI)发布了第一份宇宙三维图,展示了50亿光年范围内750万个星系的分布图。这个项目才刚刚开始,最终将绘制出3500多万个星系的更详细宇宙图。
科学家终于明白了位于木星两极的十几个巨型旋风的成因,原来和地球海洋上形成对流的机制一样。
大部分地球上的生命都需要氧气才能存活,或者通过光合作用、需要阳光才能产生氧气。可是科学家发现一种生活在漆黑深海环境里面的细菌,不遵循这个规律。
一个国际研究组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科学家找到了存在“低频引力波背景”信号的最新证据。
天文学家发现了十二条在银河系的外围绕行银河系的原始恒星流,并绘制出第一份原始恒星流的分布图。研究者称这有助于揭示银河系内暗物质的分布和特性。
科学家新发现一颗名为AT2020mrf的“Cow类超新星”,它所发出的X射线是至今见过的最明亮的。这类超新星很罕见,自从2018年发现第一颗以来,这是第五颗。
年轻恒星在宇宙中并不是均匀分布的,科学家发现地球位于一个直径大约1,000光年的空间区域,这个区域富有活力,遍布着大量的年轻恒星。这是怎么回事?
1月5日发表于《自然》(Nature)期刊的一份研究说,麻省理工学院(MIT)的物理学家第一次直接观测到大量超低温原子构成的流体在高速旋转状态下产生的量子现象。
共有约 4129 条记录
今日头条
NEWS HEADLINES
美国国防部长皮特‧海格塞斯(Pete Hegseth)周五(3月28日)在马尼拉表示,美国将强化与菲律宾的军事同盟,目标是“重建威慑力”,以反制中共在印太地区的“侵略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