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山是明未的秀才,明朝灭亡以后,他便“改黄冠装,衣朱衣,居土穴以养母”,隐居不出,自称居士、道人。顺治十一年(1654),他因河南一个案子牵连,被捕入狱,便开始绝食。一连九天,几乎要死,被他的一个学生,用奇计救出。但傅山却深以为憾,认为不如死了痛快。清朝开博学鸿词科,实是要以此招揽人才,傅 山拒绝别人的推荐,不肯入京城应试。去征召他的官员强迫他,以至于将他连床抬着走。到离京城二十里时,他死也不肯入京。别人无法,只好代他向朝廷称老病。 他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表示他“不事二主”的民族气节。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表现了一种十分可贵的精神。
傅山博通经史、诸子、佛道、医药等学问,也能诗文、书画、金石,尤其以音韵学见长,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物,对后人很有影响。
傅山从小就是个神童,很小就开始读十三经等经史典籍,后来其书法和绘画又非常有名。傅山对待傅眉等几个儿子,要求十分严格。他常常周游四方,出游时,总是叫儿子们,拉着他乘的车子行走。晚上到了旅舍中,他就点上灯,督促儿子读经史等书籍。晚上诵读过后,要求儿子们第二天早上,一定要能够背出来。如果傅眉等背不出来,傅山便用杖责打他们,丝毫也不姑息。

2016年4月26日 8:22 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