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500彩票 - App Store

书序书摘

人生两好球三坏球
我们的经历不会成为史诗或拍成电影,我们也不用一人肩负宇宙存亡的使命;但我们都毫无疑问地是自己生命故事的主角,也是这个故事中“最佳且唯一”的英雄。
夏志清夏济安书信集:卷五(1962-1965)(下)
家常、感情、文学、电影、时政,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界的两大巨擘──夏济安、夏志清夏氏兄弟,18年的鱼雁往返,是一代知识分子珍贵的时代缩影。
夏志清夏济安书信集:卷五(1962-1965)(中)
李欧梵:夏氏兄弟的生活、学术、感情,都在书中完整呈现,五六十年代美国汉学界的各路人马,也纷纷登场。
夏志清夏济安书信集:卷五(1962-1965)(上)
王德威:夏氏兄弟志同道合,也是难得的平生知己。他们的六百六十三封通信起自一九四七年秋夏志清赴美留学,终于夏济安一九六五年二月二十三日脑溢血过世,横跨十八年,从未间断。不论就内容或数量而言,这批信件的出版都是现代中国学术史料的重要事件。在历史惘惘的威胁下,夏氏兄弟以书信记录生命的吉光片羽,兼论文艺,饶有魏晋风雅,尤见手足真情。
夏志清夏济安书信集:卷四(1959-1962)(下)
白先勇:文学导师夏济安夏志清,二人的书信集比美苏轼苏辙的诗歌往来:“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手足情深,真挚动人。《夏志清夏济安书信集》不仅表露二人的兄弟感情,亦记载了当时的文艺思潮,二人的文学评语,启人深思,弥足珍贵。
夏志清夏济安书信集:卷四(1959-1962)(上)
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界的两大巨擘 ── 夏济安、夏志清 兄弟,18年的鱼雁往返,是一代知识分子珍贵的时代缩影。
柳林中的风声(4)
河鼠以巧妙的方法悄悄灌输给他的思想和心境,此刻正在他内心深处扎根、茁壮。他清楚地看到,虽然他的家这么简陋、这么平凡,甚至这么狭小,但他同时也知道,这一切对他来说有多么重要,“家”在生命中的价值有多特殊、多珍贵。
柳林中的风声(3)
每逢圣诞佳节,田鼠们就会站在泥泞的街道上,对着灯火通明的窗户唱这些圣诗,把祝福分享给大家。
柳林中的风声(2)
厌倦了春季大扫除的鼹鼠,决定钻到地面上晒晒太阳,展开一场冒险之旅,刚好遇见了他的好朋友河鼠。他们俩一起在闪闪发亮、波光粼粼的河边野餐,勇敢踏进邪恶的野森林,拜访坏脾气的老獾,还跟可爱又傻乎乎的蟾蜍共乘一辆吉普赛篷车、驶上辽阔宽广的大路。 享受这新鲜冒险生活的鼹鼠,有一天,那熟悉又充满吸引力的呼求找上了他……
柳林中的风声(1)
小河边住着四只可爱的小动物:小鼹鼠,河鼠,獾,这三个都是会挖地洞的穴居动物。第四个就是蟾蜍。
你比你想的更勇敢(3)
当你更明白,人生不是兼得而是选择。你会更了解,怎么去做“选择”,怎么在自己选择的人生中活得快乐、无憾。
记得出生前,神跟我说……
我们可以重生无数次,但今生只有一次。从出生以来,我就能与神和天使对话。 所以,我一直以为那是很平常的事情。 ——小堇(小学五年级的女孩)
你比你想的更勇敢(2)
我很喜欢一句话:“做一个懂得世故,却又不世故的人。”我们懂得人性的黑暗,但我们不用黑暗面去对人。
你比你想的更勇敢(1)
每走过一次难关,再次看到阳光时,我都很庆幸自己当时挺过了,我走过来了!如果你也是过来人,你一定懂,还好,我们都没有放弃自己。不是吗?
小说:英格的孤岛
1937年11月12日,最后一批国民革命军撤出上海,公共租界苏州河以南和法租界成了被日本包围的“孤岛”。有一位来自布兰登堡的犹太女孩,却在孤岛发现了自己、发现了中国。
小说:木兰的外婆
在上海,木兰很快就学会了如何在拥挤不堪的人潮中让自己不受到“排挤”;在汹涌的人潮中,基本上需要多看两眼,才能发现到她与其他人的不同。但这里的人随时都在赶时间,没有人会多看木兰两眼,所以她也就享受不到身为老外,可能会被“礼让”多一点空间的特权。
皇上吃什么
北平的菊花锅子,以当时八大饭庄的“同和堂”做的最有名。据说总是点好酒精后才端上来,高汤一滚之后,茶房把料下锅,再放菊花瓣,盖上锅一焖,立刻撤下去分成小碗给客人,因为几味配菜都很嫩,怕客人操作,吃到的东西太老。
每当湖塘水芙蓉竞开,或是河岸上木芙蓉斗艳的季节,这五岭山脉腹地的平坝,便顿是个花柳繁华之地、温柔富贵之乡了。
时空回廊
一个城市就像一个人,有成长过程的兴衰,有生命的高潮与低潮。一个城市该如何记忆它自己,是否有静夜孤灯映照青石板的寂寞?是否有楼起楼塌、历史更迭的惶恐?城市作为一种空间的拓展,记忆蜿蜒,从一个时空进入另一个时空。
曾有个文青
那时自以为文青,喜欢逛书店,某天在中正书局看到《西洋文学欣赏》,作者钟肇政。随手翻开书页,读到作者开了长长的一串陌生的书单,有如棒喝,忽觉自己像井底之蛙。犹记得书中的一句话:“光是接触正确的文学,就已经是文学教养的伟大要素。”这一句话,如今变成我鼓励学生找经典阅读的启发。
小说:麦提国王执政记
麦提是个国王,他才十岁。不愿在大臣保护下当个傀儡,麦提靠着勇气与本事争到了治国的权力 ……就在万民拥戴之际,国家却因外敌的诡计陷入了重重危机……
被砍了,还要再长的生命树
祷告完几天后,小鸡的头上长出了向日葵。从此,小鸡决定,要用生命温暖身边的人,像向日葵的颜色一样温暖,让这个世界多一点点爱。那只小鸡就是我,我不想光头。神阿!我需要祢。同时我也希望自己成为别人的温暖,而不是造成麻烦的累赘。
四分之三的拥抱
力恩!你的拥抱是那种抱紧了,就让时间冻结了的猛烈的温柔。从第一次的拥抱开始,你给我满满的关爱,而我所能回应你的,总是缺了一角,无法形成一个圆。
我以我血献青天:13位国军飞行员的故事
满头白发的飞行员回忆起那天,他想的不再是空战的细节,而是那些年、那些空战的影响……
下一页,翻阅自己
我一直深信班杰明(W. Benjamin)在《单行道》中所言:“面对自己而不感到惶恐,才是幸福。”也于是,这个“自分の本”,其实就是每天面对自己最好的练习(或许因此就可以不用再焦虑地购阅各种“勇气”系列畅销书了吧)。
与右手离别
13岁时,菲比得知罹患骨癌;14岁时,她截肢了弹钢琴的右手;18岁时,她和远在爱琴海的力恩邂逅;即将21岁那年,离世前二天,她成为力恩带着氧气罩的新娘。离世后,她捐赠出自己的眼角膜,遗爱人间。
银娜的旅程:一个中国小女孩在纳粹德国的故事
1937年夏天,中日战争的阴影袭来,七岁大的小女孩陈银娜离开熟悉的上海,被父亲送往青岛避暑(祸),从此她就不曾再见到父亲了。她从青岛离开了中国,完全没有意识到这趟旅程即将改变她的一生。
战争会改变人,特别是男人。没多久前,萨伊德还跟我和侄女凯萨琳在院子里玩,还不知道男孩不该喜欢洋娃娃。但最近,萨伊德已对席卷伊拉克和叙利亚的暴力深深着迷。有一天我瞥见他在看手机里伊斯兰国斩首的影片……
父女对话:山
老家在偏僻的山脚边,不是五光十彩的都市,而是天造地设一色绿的山野。小女儿刚回来,第一个最攫引她的便是东边的山,尤其是那高出一切的南北太母,只要是空旷无遮蔽的地方,一定东顾看山。
书摘:似是闲云
所以,过去中国人对自然的爱好,不下于今日的西方人。但不愿和自然对立,祇想如何使自己与自然融而为一。甚至缩小山林的形象,置于庭园里,培植在盆景中,使自己的日常生活也融于自然之中。他们也登山,但祇是“我来,我看”,却不想“征服”,他们欣赏山,不但用眼睛,还用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