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典故

古琴为什么可以治病?
古琴有三千年以上的历史了,是中国传统拨弦乐器,属于八音中的丝,也称瑶琴、玉琴、丝桐。最初古琴只有五根弦,后来周文王、周武王增加了文、武二弦,象征君臣之恩,所以古琴又称七弦琴。
不管是度量距离的“里”,或是代言故乡的“里”,两者是有一个共同的、古老的起源,而且在后代,“里”持续发挥着很大的文化效力。那么,这源头在哪呢?
《论语》中有二处孔子与弟子的对话中是围绕“祈祷”这个主题的,从其中可以看到孔子个人的信念。
荀子以跛鳖千里,劝喻人持恒“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积善成德”,持恒累积学识,持恒修出高德大善的圣人之心,而这一切都要从蹞步做起。
史鱼尸谏与朱云折槛 直臣留名青史
西汉的《素书》有言“听谗而美闻谏而仇者亡”,意思是君王听到谄媚的话就开心、听见劝谏就生气和怨恨,后果很严重。是以,臣子的谏言对于君王非常重要。《论语》则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身为臣子,为国为民,尽忠职守,劝谏君王,是为臣的本分。
“六月雪”和“御史雨”,非关雨雪,这场雪、这场雨都和“冤狱”有关,明现传统中华文化的一种宇宙观──天人感应,超乎凡间的力量,偶尔露真容。
“一鼓作气” 一场战争一生醒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概念,在战国时代曾经历经一场实战的考验。战争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的春天,鲁国面临齐国大军挥动大旗进攻的紧急保卫战,结果如何呢?
作为神传给人的文化,围棋与书画、诗词、音律等艺术一起,融汇于悠悠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历史之中,历代流传着大量与围棋有关的神话典故、奇闻轶事,仅从它众多的别称便可见一斑。
一般说人没有定见,容易改变心意,对事或物的爱好或决定反复无常,改变可能就在朝夕之间叫“朝三暮四”。你可知“朝三暮四”还有深奥的道理?这成语来自《庄子.齐物》。
刺客讲侠义 不愿伤害忠厚正直之士
说到刺客,很多现代人脑中马上浮现的是没有善恶之分的冷面杀手。其实,出现在春秋时期的中国的早期刺客,其行刺动机较为单纯,往往因感激委托人的恩德而去行刺,因此带有一些侠义精神,其中《史记》中刻画的以“士为知己者死”作信条的四大刺客专诸、聂政、豫让和荆轲最为有名。秦朝之后的刺客,虽然行刺动机多了金钱、名声、仇恨、政治等因素,但仍有一些刺客保持着侠义精神。
当别人对自己不好,公开或在背后使坏,甚至造成了某种损失的情况下,我们是以同样的方式回击,还是以德报怨,想办法化解双方的矛盾和怨恨呢?古人的两则故事给出了答案。
一石才中的八斗才给了曹子建,那么另外两斗才在谁那里呀?可能和最早赞美他有八斗之才的人有关系吗?
诸葛空城  “五音八卦阵”空而不虚
司马懿面对四门大开的空城,与陆逊面对空无一人的石阵,他们俩的心态是那么的相似:如临大敌,困惑犹豫,急忙撤退。陆逊为何撤军十里?因为他看到了阵阵冲天而起的杀气。那司马懿呢?他没有看到杀气,可是他听到了动人心魄的琴声。
“学富五车”的成语来自庄子说“惠施多方,其书五车”,然而,这话不是真赞美惠施好学问,到底要表达什么真意?
中华典故:不受一钱
晋元帝任用邓攸为太子中庶子,后又任命他为吴郡太守。邓攸自己带着米粮前去就任,不肯接受俸禄,只饮用吴郡的水而已。当时吴郡正闹饥荒,邓攸上书请求朝廷赈济,但没有得到朝廷的回复。为了不让百姓饿死,邓攸私自下令开仓放粮。这时朝廷派来赈济灾民的官员也到了,同时来了解邓攸从政的好坏。有人弹劾邓攸私自放粮之罪,但是朝廷很快赦免了他的罪过。
“非宅是卜  唯邻是卜”晏婴卜邻的故事
晏婴是春秋后期齐国著名的贤相,后人习惯上多尊称他为“晏子”。春秋时鲁昭公三年(公元前539年),齐景公认为晏婴的住宅太差了,就对晏婴说:“您身为宰相,不宜再住在这么寒酸的房子里了。我为你建造一座明亮高爽的住宅,如何?”
回到公元前四世纪,孟子回答梁惠王问题时,反问他:“你说,百步真的不如五十步吗?” 孟子这样反问梁惠王的用心何在呢?其实五十步笑百步,两个都是输家。
生死有命 功名利禄早有定数
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第一回有一首《好了歌》,诗中写道:“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一首诗道尽了无数人在人世间执著的追求,但是到头来却是一场空。有多少世人明白人在世间不过是匆匆过客,所谓的功名利禄皆有定数?
笃信神明 危难之时持咒得护佑
古人认为瘟疫乃神鬼所为。道教《太平经》上说:“阴气胜阳,下欺上,鬼神邪物大兴,而昼行人道,疾疫不绝,而阳气不通。”
五十岁四十九年非  他是何方圣贤? 
“四十九年非”同于“蘧瑗知非”这个典故,主角叫蘧伯玉,卫国人。卫灵公和夫人一天夜里听到一阵车声辚辚,从远趋近,到了宫阙前,车声停了一会儿才又响起,这时车已经是进了宫阙了。卫灵公就问夫人:“知道是谁吗?”夫人答说:“此人一定是蘧伯玉。”何以知道是他?
“三人成虎”  真有其事?
“三人成虎”典出何时?“三人成虎”是怎么造出来的呢?相信吗?不管是古代还是今天,人人的智力和定力都面临“三人成虎”的考验。众口铄金,人言可畏!教训真的太多了。
“千金报德”英雄本色
春秋时期,伍子胥逃亡途中,幸遇一个女子馈饭相济。当他功成之后,兑现了“千金报德”的承诺。 清朝时期,方观承困窘之时,遇到一老妇,获赠一盘角黍。他成为封疆大吏后,也以千金相报大德。涌泉相报滴水之恩,也是华夏先民的一大本色呢。
“福无双至”、“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比喻福祐不会接连而来,祸害却会接踵而至,道出了对人间祸福的观察,最早来自于汉朝大学问家刘向的说法:“福不重至,祸必重来”,刘向为什么这么说呢?
九五之尊比喻君位由何来 常保哪三镜防己过?
飞龙在天、九五之尊都是象征君位,这说法从何而来,中华文化史上的圣君唐太宗身为九五之尊,你知道太宗为君自我戒慎如临深渊吗?他为盛世之君有什么诀窍吗?他常保“三镜”有何作用?
【抚典识慧】一祝不胜万诅
“祝”的本义是用言语向鬼神祈祷求福,祭祀时主持祭礼之人也称为“祝”。现代人用“祝”,意思是表示对人或对事的美好愿望。
“一毛不拔”的语源,可以回溯到战国时代。杨朱此学说的真意不在为私,而在为天下治,道理怎么说得通的呢?
清朝孝亲者得神明护佑 逢凶化吉遇难呈祥
先贤孔子曾言:“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意思是说,孝是德行的根本,一切教化都由此而生。古人重孝,言“百善孝为先”。孝顺之人,也最为上天看重。除了广为流传的“二十四孝”外,中国其它典籍中也记述了不少关于孝道的故事。
【抚典识慧】由“正月打雷人骨堆”说起
汉代有一首乐府民歌叫《上邪》,讲一个忠贞的女子自誓说,如果发生五件不可能的事情,她才敢弃绝那海枯石烂的爱情。其中写道:“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冬天打雷或夏天下雪,或者天地相交聚合为一,这都是自古以来难得一见的天候现象。
唐朝韦弇有仙缘 遇仙女得馈赠
古往今来流传着不少有缘之人遇仙的故事。唐朝玄宗开元年间,一个叫韦弇的读书人,就有这不凡的经历。
他为何“不远千里”而来?给乱世什么启示?
孟子不远千里而来,就为王者、为天下进一言。他一言给乱世留下什么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