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典故

春分为什么是“求子”的时节?其中表现什么人间法天地的精神呢?春分节气里,黄历二月二日龙抬头,应和了春分的什么精神?
在人间,福之转祸,祸之转为福,有谁掌握其中的机转?我们要如何掌握其中开启幸运的钥匙?“黑牛生白犊”和“塞翁失马”的故事显示给人啥道理?
大厦将崩塌 为何没人能扶起
明朝刘伯温说预言,说到了不少惊天秘闻,包括近代的国共内战,甚至还预言了当今的瘟疫,告诉人走出瘟疫的办法,选择“七人一路走,引诱进了口,三点加一勾,八王二十口”(即真善忍)。在预言界,他是一代高人。除了讲预言,他还讲寓言,每篇寓言也都有他要表达的意思。
“六道轮回”是佛教中的话,六道也叫做“六趣”(六趋),因那具体又是指什么境地呢?人死后托生为何有“六道”之别?有超脱的办法吗?
话牛画——《柳塘呼犊》赏析
这样一来,一种看似无声却又有声的东西,一种溶溶的温馨感,一种天籁般的自然诵歌就在画中的天与地之间轻轻回旋,充塞了整个画面空间,并且把画中人、画中牛甚至画外的你我也都带了进去。
乐元宵猜灯谜  小探智慧深度
元宵到,来玩玩“猜灯谜”的游戏,它淀积着中华文化内涵和趣味。同时增长多元智慧。你知道这种游戏为何又称为“射灯谜”呢?
元宵节赏花灯吃元宵 起源有哪些说法?
“灯火楼台万斛莲”,一说到元宵夜,谁能不想起赏花灯呢?“嘉夜煮浮圆”,元宵夜更少不了元宵这一道美味!你知道这文化的起源吗?不管是花灯还是元宵,都连系着一种核心的精神。
“五雷轰顶”是天谴吗  雷神有眼击恶人
古来中国俗话常说作恶多端会遭天打雷劈、遭“五雷轰顶”。作恶多端的人会遭天打雷劈的报应吗?有实际的事件见证吗?
疑心生暗鬼 八戒遭磨难 楚人怕鬼不分是非
常言道:“疑心生暗鬼。”若要为这句话找个“近亲”,当属杯弓蛇影了。二者异曲同工,都是形容某人疑神疑鬼,让自己恐慌。西游故事中的八戒,刘伯温寓言中的怕鬼楚人,都给后人留下了有趣的故事。
泰山的原故人物是唐代的宰相张说,东床的典故人物则是王羲之,“东床快婿”的昵称就指他。那么,妯娌和连襟这两种亲属称呼又是怎么来的呢?
不值一钱一句话 勾动一场恩怨情仇的死难
“不直一钱 ”,成语的本事背景牵涉一宗人间恩怨情仇大悲剧,足以让凡间之人深切警惕!
明代的启蒙书《幼学琼林‧卷二‧祖孙父子类》:“国器、掌珠,悉是称人之子。”传递了古人敬称别人家的子辈为国器、掌珠的谦良传统文化。
夫妻不叫老公老婆 古来有哪些常见的称法?
古今夫妻有哪些常见的称谓?这些称谓有来自礼制规定,也有取用隐喻、代指,展现幽默与情义,传达了卿卿我我的情义。你知道多少呢?
为何初婚称“结发”再娶叫“续弦”?
“良缘由夙缔,佳偶自天成” ;“ 结发系是初婚,续弦乃是再娶”。那么“结发”和“续弦”的说法源自何来呢?
“近水楼台先得月”以诗借问结好果
“近水楼台先得月”也简略成““近水楼台”一词,这句话的典故来处充满蕴藉含蓄的敦厚,恰恰与尖锐讽刺相反,展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儒雅品格。
淡泊明志 宁静致远
《诫子书》中有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大致的意思是:“你要时常摒弃你的欲望,达到淡泊的心境,这个时候你再去确立你所要走的道路。在做事时也要保持宁静的精神状态,这样你才能坚持把你的路走得更远、更长。”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被评为诗坛一奇句。一样“天下明月三分”,迢递二分两样情,苏醒了秋思,准备迎中秋了。
【典故新解】一鸣惊人的楚庄王和齐威王
历史上的君王,或昏或明,或暴或庸,极少有像楚庄王、齐威王这样的君王,瞬间从“昏君”转身为明君,行霹雳手段,国家大治。一个人的智商、政商,怎能忽然判若两人呢?若非神助,那只有一种可能,就是他们的昏庸另有隐情。
“墨守成规”内藏墨子和诸葛亮的伟绩
“墨守成规”成语典故所对应的人与事很有来头,说的是墨子和诸葛亮的智慧、发明与制度哪。在时代演递的过程中,“墨守成规”反而被赋予了比较多的负面意义。
不以存亡易心的古代奇女子
“仁者不以盛衰改节,义者不以存亡易心。”在面临生死存亡的选择时,她们选择守信而忘生、守义而忘利、守贞而忘贵,从而名留千古。
一年容易临七夕,知道传说千古的七夕爱情故事是怎样演变的吗?给你几个经典的牛郎织女的七夕故事,从传承中找一找故事真缔吧。
中华典故:绿衣使者
唐明皇时,长安人杨崇义的妻子刘氏与邻人李弇私通,二人竟想害死杨崇义,做长久夫妻。
千里赴约 东汉范式张劭的生死之交
古代中国有五种人伦关系,即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孟子认为:君臣之间有礼义之道,故应忠;父子之间有尊卑之序,故应孝,兄弟手足之间乃骨肉至亲,故应悌;夫妻之间挚爱而又内外有别,故应忍;朋友之间有诚信之德,故应善;这是处理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的道理和行为准则。单以朋友关系来说,朋友不仅贵在相知,更贵在诚信、贵在守义。千古流传的东汉名士范式和张劭的“鸡黍生死之交”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孟尝君“狡兔三窟”为何仍绝子绝孙?
“狡兔三窟”是说狡猾的兔子有三个洞穴,用来藏身躲避灾难,比喻一个人有多种避祸的准备。战国时代的齐国宰相孟尝君有“狡兔三窟”,为何绝子绝孙呢?
《诗经.采薇》诗篇中的杨柳与行军戍役有关。往后的世代,以“柳营”代称军营,另有一则让人打心底赞赏的典故。
什么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
“放之四海而皆准”这耳熟能详的词儿其实不是句俗语,而是出于经典之作。你知道是谁说的吗?本文来搜一搜这词儿背后被遗忘的经典义涵。
贤德母亲教子有方 成就国之栋梁
贤母使子贤,自古以来,有很多仁人志士正是在贤德的母亲含辛茹苦的教导下,才养成了良好的品格并心怀宏大的抱负,才能“先天下之忧而忧”,才能正色立朝,才能成为所处朝代的栋梁之才和谔谔之士。今人耳熟能详的教子有方的故事当属孟母三迁、岳母刺字,而这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中只是沧海一粟。
“一了百了 ”在语源上有两种说法,另外明代大思想家、哲学家、修行觉者王守仁在讲学中,用了“一了百了”一词,他们各自的说法展开怎样的内涵与境界呢?
医和:能预知人寿数和国运的医生
医和,春秋时期秦国著名的大医学家,其姓不可考,名和。他以天人合一、四时阴阳相生相克的理论,讲述了“上医治国、中医治病”的道理。
《韩非子》中有篇〈老马识途〉,讲管仲有一次随齐桓公出征而迷途,结果靠老马找到回国的路。韩非子意不在夸奖老马,那么他意指的真“老马”又是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