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

日本茶道分有许多流派。织江表示,以抹茶为例,在日本战国安土桃山时期,茶圣千利休集大成,奠定许多茶道基础,后代子孙也开始分流派,其中最大宗就属三千家,包含表千家、里千家及武者小路千家。流派不同,在作法上也有些不同,像是走路的步伐、打茶方式及要求的泡沫细致程度等,“在作法上都会有些微差异,但在精神方面都是一样的”。
日本喝茶文化起源约自中国唐代开始,日本遣唐使与留学僧到中国做交流互动,学习当时世界最进步的政治、文化与经济,随着日本传教大师最澄及禅师荣西将茶叶种子及制茶技术带回日本,进而引进中国大陆的茶文化到日本。
“三道茶”是白族招待客人的礼仪饮品。第一道“苦茶”又称“烤茶”,味道苦涩,能提神醒脑;第二道“甜茶”,加入核桃片和红糖,可口香甜;第三道“回味茶”,放入花椒和蜂蜜,香甜苦辣具全,回味无穷。相传它的由来,与白族的师徒承传技艺有关。
高温柴烧 林瑞华“釉母”茶碗情
近年来,茶碗名家展现其创意与工艺的美学,博得博物馆典藏、收藏家垂爱、雅士把玩;竹南蛇窑第二代林瑞华以高温柴烧,无釉美饰,追求釉母理念,以古朴、胚土 磁化,宛若如玉、宝石的质感,呈现釉母茶碗原矿美的特性,品味茶与水在釉母茶碗内的特质,味觉、视觉的呈现,令人惊艳,让更多人深深迷上茶道。
清明节话茶 天地造蕴黄金芽
  天地清明作物华 从冬入春,料峭春寒犹徘徊,入了清明节,天清地明洁净清朗,阳气日盛。天地间一年的流转,经过冬寒的澄净化朽,经过初春的沈静蕴蓄,清明节气就处在天地阴阳之气阳转盛、阴转衰的转捩点上。岁序入清明,万物呈现...
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
文人茶趣:白居易种茶
卢山云雾茶古来有名,唐朝诗人白居易在庐山留下一段茶话……
苏东坡不仅写作诗文非常讲究,喝茶也一样讲究,因此苏东坡饮茶有三绝,即盛水要.....
名茶传说︰老龙赐茶
荡山位于浙江省乐清市境内,盘曲数百里,风光灵秀被誉为“东南第一山”,又因绝顶有湖,芦苇丛生如荡,春雁南归常宿于此而得名。雁荡大龙湫为中国四大名瀑,瀑布自高处冲泻而下,犹如万马奔腾,声如奔雷,十分壮观,“龙湫茶”即产于此。
茶之根源为茶种,先天野生乃神传之物。人类千百年来形成的历史名茶,最初无一不是承传繁衍自原生茶种。著名的狮峰龙井、余杭径山、武夷岩茶、云南普洱…等等,都是史前开天辟地、造山运动中,上苍有意将其山水结构与茶树品种涵孕其间,等待时机成熟,再点化传送给人,启迪人们采造与饮用的方法,经利用推广而发扬光大。
“三癸亭”在茶亭中最老,“三癸亭”乃颜鲁公颜真卿特为“茶圣”陆羽所筑....
乾隆平生最爱茶 亲临茶乡赐名
乾隆的品茶功底不凡,对制茶也作过细心的观察,堪称行家 。当时茶农为了感谢这位皇帝知音,就把乾隆垂青的十八棵茶树围作“御茶园”以资纪念。这些茶树至今犹存,清明前后,枝叶茂盛,香气飘逸。
茶意
很小的时候,父亲儿时好友回来探亲,顺便捎给我们家一铁盒茶,那茶盒是墨绿色的,上面凸出来三个字——碧螺春。当时家里没有盖碗,我用一个纤长的玻璃杯沏茶。沸水中,嫩绿的叶尖齐刷刷竖直了,浮在水面上;书案上立着一个雅致的白瓷兰草,刚伸出两花芽,上面总共三朵白兰花,像美人玉指,纤细柔婉,轻轻吐着香;那过水的碧螺春就和它一起往外缭绕出一股从未闻过的清香,飘飘渺渺的,从此我就喜欢上了茶。
宁静茶语(六)
传说中的东方美人茶是上天巧妙安排的神奇美味。每年端午节前后,是我最期待的东方美人茶的采收期。
水为茶之母 器为茶之父
中国古代茶具,又称“茶器”,泛指采茶、制茶、贮茶、烹茶、饮茶等使用的各种工具。明许次纾《茶疏》︰“茶滋于水,水藉乎器,汤成于火,四者相须,缺一则废。”要获取一杯上好的香茗,需要做到茶、水、火、器四者相配,缺一不可。
中国十大名茶(二)碧螺春
碧螺春,古亦作“碧萝春”,著名绿茶之一,原产于江苏省吴县东洞庭山的碧螺峰上,故又称“洞庭碧萝春”。洞庭山位于太湖东南部,由东洞庭山、西洞庭山组成。东洞庭山又称洞庭东山,简称东山,是伸入太湖中的一处半岛。
中国十大名茶(一)龙井茶
龙井茶,属于绿茶,原产于中国浙江省杭州龙井村,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纯手工制造的龙井茶,需经初炒、复炒及烘焙,再放入有干燥剂的陶瓷缸中,除去水分,方能显现其翠绿、清香。
喝茶有“道”
在传统文化中,中国人一向以礼为先。以茶待客便是中国的传统礼仪之一,自宋代起已十分流行,表示对客人的欢迎和尊重。不仅如此,饮茶还有更深的内涵,喝茶也要讲“道”呢!
中华茶文化(下)
唐朝有一个叫陆羽的人通过对茶进行多年的观察和研究,撰写了《茶经》一书,此书总结出一套科学的种茶、采茶、煮茶、品茶的方法,并赋予茶艺一种深刻的文化内涵,形成了最初的茶道。后人称陆羽为“茶圣”。
中国人有“关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虽被排在日常生活必需品的最后,但由于中国人“饭后一碗茶”的习惯由来已久,而使它有着更为深远的历史文化内涵。
蒸之馥之香胜梅 闻名千载阳羡茶
阳羡茶是中唐以来的贡茶,深受帝王喜欢,它以汤清、芳香、味醇的特点而誉满天下。中唐著名诗人卢仝在一首与茶圣陆羽《茶经》齐名的茶诗中写道:“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可见阳羡茶之分量和魅力。宜兴阳羡茶历来与杭州龙井茶、苏州碧螺春齐名,被列为贡品。
行天下结茶缘的魁北克人
(shown)“茶叶之旅”。从布拉格经过印度再到中国,不同国家茶趣各异,长养他独到的制茶与识茶之道。为顾客泡茶十万次,他倒茶之余也道茶,透过魁北克的茶艺沙龙与茶课堂,引领各族裔进入东方茶世界。
霍山黄芽和乾隆皇帝
清朝乾隆年间,霍山县新店河程家院有位叫程伯阶的,子承父业做茶叶生意,倒也财源茂盛,南来北往的客商们只要熟悉他的都称他“程茶客”。
名茶传说︰嫩绿披毫 清香“霍山黄芽”
《史记》称:寿春之山有黄芽焉,可煮而饮,久服得仙。六霍旧寿春故也。一曰仙芽,又称寿州霍山黄芽。六安州小岘春,皆茶之极品,明朝始入贡。自弘治七年分设霍山县,州县县贡,县户采办者例应汇州总进。
“能摘天上月,难采山中宝。胶南玉观音,武夷大红袍。”(茶谚)
《神农本草经》在序中记载道:“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因此自古就有神农发现茶叶之说。公元前八世纪的《诗经》记载:“谁谓茶苦,其甘如荠。”陆羽《茶经》有“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的记载。中国人认为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在在都表明了饮茶在中国文化中不可缺席的地位。
茶韵
慵懒的午后书房,茶壶与茶杯愉悦地聊着天,一旁的冻顶乌龙茶则静静地当个听众,偶尔轻笑几声。突然传来的开门声仿佛成了休止符,让所有声音迅速消弭。
种田就是“种心”
(shown)从成功的商人到研究有成的农夫,吴庆钟在人生的最高点跌倒,那时,他丧失了健康,疑惑人生的意义,于是,他在低处重燃生命的热情,藉由耕作的过程寻回最初系念的生命价值。
(shown)饮茶习惯在唐代宫廷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一环,甚至是皇室和后宫嫔妃时髦重要的休闲活动。法门寺地宫珍藏的唐代宫廷金银器中,有一套十六件几近完整无损的金银茶具,反映了多彩的中国宫廷茶文化。
(shown)写诗、作画、著书、藏茶,诗人吴德亮爱茶成痴。不满外来的咖啡竟然征服中国人三、四千年的喝茶习惯,他为了一口气,找“茶”二十年,跑到大陆遍访云南六大茶山,与三千二百年普洱古茶树对话,终得普洱茶真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