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

【唐诗漫谈】宰相襟怀
“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唐代的文学就是唐诗。下至贩夫走卒,上到天子,皆喜诗,官员们更是一个主要的创作群体。《唐诗三百首》开卷之作,就是开元最后一位名相张九龄的《感遇》。
【唐诗漫谈】帝者气象
隋末大乱,太宗年虽少,然“豁达类汉高,神武同魏祖”,劝父起兵,拯救天下黎民;且其为“天策上将”,披坚执锐、攻坚克难,乃有大唐。24岁时所写的《还陕述怀》一诗…
【唐诗漫谈】李白为何“眼前有景道不得”?
崔颢《黄鹤楼》被推为“唐人七律第一”,“诗仙”李白也心悦诚服。其实李白诗也有写及黄鹤楼的名篇,但崔诗一出,时人和后人就难以比拟了。崔诗独步千古,为何?
【唐诗漫谈】天籁之音
“一语天然万古新”,得浑成自然之趣,非雕琢、苦吟可比。这两首诗的妙处,要靠自身的经验、体悟,不易解说。
【品读唐诗】名琴与神笔相遇 音乐竟成游记
生活中,我们常用成语“余音绕梁”、“天籁之音”形容一首曲子十分动听,但若要以具体的语句评价乐曲或讲述其意境,难度则非同小可,毕竟音乐比文字更抽象且需要更强的想像力。
从“咏乌拜官”说到大唐诗盛
从太宗开始,唐代帝王大都心胸较为开阔,对自己的统治地位,也具有较强的自信心,不搞文字狱,也不勉强压抑人性的自由发展。
唐诗对仗 妙语联珠
唐诗中格律诗的对仗句子,巧妙地运用了古汉语词组的构词法和平仄读音,自格律诗在唐代出现后,古人创作了大量的名篇及对句,这些都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值得我们代代相传及诵读。
对李白来说,酒醇而人愈醒,借醉说醒言,醉里看透千秋迷雾。后人为李白的诗中酒、酒中诗所陶醉,却鲜少有人悟透真机。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李白踌躇滿志,跨马离家,踏进了长安的政治核心——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宏大的宫殿、大明宫。
【诗仙李白】之一:青莲居士谪仙人
纵观古典诗坛,李白,无疑是最响亮的一个名字,最耀眼的一颗星。“诗仙”美誉,唯其独享。什么样的诗,什么样的境界,才称得上“仙”呢?
【品读唐诗】盛唐诗人遇见的月光
在诗歌的顶峰时期──唐朝,写月的名诗名句更是层出不穷,最常见的仍然是将明月作为传递相思的意象。其中有一首诗,在歌咏明月的同时,描绘出一幅雄浑幽静的画面,在众多诗歌中脱颖而出,成为千古传唱的佳作。
唐.韩愈《夜歌》赏析
《夜歌》这首诗大约创作于韩愈正式担任国子博士。韩愈从贞元二年出道,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均失败,遭遇多坎坷。
【品读唐诗】熟悉而陌生的故乡
您知道大诗人李白的“诗仙”名号是怎么来的吗?据《本事诗》记载,李白来到京城长安,尚未成名,独自住在旅店里。有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上门拜访,惊叹于李白飘逸超群的风姿,于是请求欣赏他的作品。老人读了李白的《蜀道难》,多次称赞,直呼李白为“谪仙”。后来他又读了《乌栖曲》,又叹道:“此诗可以泣鬼神矣!”
【品读唐诗】唐诗里的拾穗者
法国的奥塞美术馆里,收藏着画家米勒的一幅著名的油画《拾穗者》。它创作于1857年,以《圣经》故事为蓝本,描绘了三位农妇在金黄色的麦田中拾穗的情景。整幅画笔法简洁生动,色调明快柔和,刻画出当时的社会状况。不过朋友们,您知道吗,在唐诗中,也有一首诗描绘了一位拾麦穗的妇人,不过她的生活,比那三位农妇艰辛多了。
【品读唐诗】一首创造汉语词汇的诗
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劳碌,晚上的时间才是属于我们自己的。夜深人静时,您喜欢做些什么呢?是听一支轻音乐,读一本古典名著,还是为家人做一些手工,增添生活的乐趣呢?在唐朝的某一个深夜,一个穿着僧袍的诗人,选择做了这样一件小事,不仅创作出一首名诗,还成就了一段千古流传的佳话呢!
【品读唐诗】愈挫愈见豪气
读过《三国演义》的朋友,对刘皇叔刘备的身世都很熟悉了。因为他自我介绍时,总会说一句:我是中山靖王之后。这位中山靖王,就是汉景帝的第七个儿子刘胜。今天我们要谈到一位唐朝诗人,也可以套用这句话喔!他就是中唐著名的“诗豪”刘禹锡。
【品读唐诗】美在解与不解之间
如果把生命比作一本书,我们经历的每件事或者每个阶段,就是这部书中的一个片段或者一个章回。也许当事情发生的时候,我们都不会太在意,但如果某天翻阅自己的人生书籍,你可能会发现,哪怕是普普通通的小事,都让人感觉回味无穷。
【品读唐诗】把塞外雪比作梨花的奇诗
生活在北方的人们,几乎年年都能看到雪。皑皑冰雪,纯洁无瑕,不仅在寒冬妆点了大地,预示来年的丰收,还丰富了人们的户外活动。从古到今,有谁不爱雪呢?文采飞扬的诗人们,更喜欢用雅俗共赏的诗句来歌咏它。比如东晋才女谢道韫形容雪“未若柳絮因风起”,非常轻盈优美;唐代诗仙李白说“燕山雪花大如席”,一派壮阔雄浑;北宋文豪苏轼还说“光摇银海眼生花”,却是绚丽夺目。
【品读唐诗】修行人的乐趣
咱们中华的传统文化,从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说起,到三皇五帝创建文明,再到后来,有道家、佛家修炼文化的弘扬,几千年来,可以说我们在天地神明的护佑下,演绎出了辉煌璀璨的文明。因而,传统文化也叫作神传文化。秉性善良的古人,敬天地、拜神佛,保持着高尚纯朴的道德修养;而历史上信佛寻道的修炼人,也同样是层出不穷,他们共同奠定了中华博大精深的修炼文化。
【品读唐诗】一首诗成就一座文化名楼
今天的人们在总结传统文化的时候,很喜欢做“四大”的概括,比如四大美女、四大发明、四大名著,不一而足。那么朋友们,你知道中国古代还有四大名楼吗,它们分别是湖北武汉的黄鹤楼、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湖南岳阳的岳阳楼,还有山西永济的鹳雀楼。这几座名楼修建的初衷,有的是为某位贵族而建,有的是用于军事防御,但无一例外的,它们之所以能够闻名遐迩,都得益于流芳百世的不朽诗文。
当今的人们大多热衷旅游,借此来放松心情,增长见闻。不过大家想过没有,古代人对旅游的兴趣可不比现在人少。如果把李白、杜甫、苏轼等几位名人一生的行踪做个旅行地图,你会惊讶地发现他们的足迹遍及大江南北,走过的地方多到超出我们的想像!不过古人旅游可不是为了娱乐,而是他们求知的一种方式,也就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而且他们一旦开始旅行,可不是几天、几个月就结束的,往往要花上几年的时间,所以那时候的旅游一般叫做“游历”或“漫游”。
【品读唐诗】大唐第一咏蝉诗
如果要用一个声音来代表夏天,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呢?是的,那一定是蝉声了。碧绿的树梢上,人们总能听到蝉连续不断的唧唧的鸣叫。有时候它很聒噪,吵得我们难以入眠,但更多时候,我们把它视为夏天的象征。因为到了秋天,蝉就很少鸣叫了,也就有了“噤若寒蝉”这个成语。由于蝉独特的生活习性,几千年前的古人就乐于把蝉作为描写或歌咏的对象了。
【品读唐诗】一首诗见证最深的友情
朋友,在传统文化中被列为“五伦”之一,今天人们也常说“千金易得,知己难求”。真正的朋友,可以相伴一生,在患难中互相扶持,在生活中分享快乐。如果能够结识一位志趣相投的朋友,真是不亦乐乎!在一些节日或者重要场合,我们都喜欢给朋友赠送礼物表达祝福;重情重义的古人,也会互相赠送礼物。而且,他们的礼物新颖别致,甚至成为千古流传的佳话。比如,在唐朝的某一天⋯⋯
【品读唐诗】被千年传诵的春日清晨
一千多年以前,一个平凡的春日的清晨,阵阵清脆的鸟鸣声,扰乱了一个隐士的睡梦。隐士醒来后,没有空闲去责怪那喧闹的啼鸟,他第一个想到的,是整夜的潇潇风雨,又想到窗外的满树芳菲,此时大半都已凋落了吧?
读唐诗:别样的大唐孤独
唐朝的诗人热爱所处的繁华盛世,也欢欣喜悦地称颂它,留给后人一个无限神往的大唐王朝。然而在这盛世之下,有一个声音发自生命深处,力透金石,贯彻云霄,那就是——孤独。
【唐诗欣赏】白居易《轻肥》
白居易(公元772-846),字乐天,是唐代有名的大诗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他的诗语言通俗、明白流畅,在风格上自成一体(世称“元白体”)。 他长于各种诗体,特别是叙事长诗,其中“长恨歌”和“琵琶行”是其代表作,对后世影响极大。
【唐诗欣赏】韦应物《滁州西涧》
作者希望象幽草那样甘居僻静的幽境或隐居以洁身自好,而不愿象黄鹂那样炫耀已长、居高媚世、深入高层仕宦之争中。
【唐诗欣赏】张籍《节妇吟》
李师道是当时藩镇割据中的平卢淄青节度使,且有一大堆高官头衔。当时藩镇割据者用各种手段拉拢、勾结有名文人和中央官吏,以此扩张自己的势力,这首诗实际上是作者为拒绝李师道的拉拢而写的,只不过用了比兴手法,说得比较委婉、客气。
【唐诗欣赏】李白《古风五十九首(其五)》
正是本诗中李白自己描述的这一类遇仙经历,使得他一生中始终满怀希望、不辞劳苦的走着自己求仙问道的路;又正是这种对得道出世的坚信和这些始终不渝的追求的经历,造就了李白这一中国诗坛独特的“仙才”,写出了那些“奇之又奇”的千古华章!
【唐诗欣赏】李白《古风五十九首(其十九)》
李白是著名的道教崇奉者,并且隐居深山、修道炼丹,亟力追寻成道之路。但当他和仙人们正在乐陶陶的升入仙乡时,却被人间的惨剧震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