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

唐诗欣赏:白居易《霓裳羽衣歌》
白居易的《霓裳羽衣歌》这首诗是为了唱和元稹的“霓裳羽衣”诗写的,但元稹的这首诗已失传。霓裳羽衣舞是唐朝最著名的宫廷舞之一,它融诗歌、音乐、舞蹈于一体。
【唐诗漫谈】祖席离歌 江河碧空
白居易说“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诗”。作为中国文化顶峰之上的明珠,唐诗当然就是这样的“好诗”。那么,唐诗怎么“会”“天意”呢?一言以蔽之,表现“真正的人类文化”,写尽人性之真、之善、之美。
雪夜访戴 诗画风流
东晋时期的一场雪,因浸着那个时代的风流气韵,显得格外晶莹澄澈。那场雪降临在山阴,让出身世家大族的王子猷,蓦然生出了吟诗之兴和访友之心。
读诗词:渔父之意不在鱼
他一蓑烟雨,一杆风月,与桃花为邻,以鸥鸟为侣。摇橹清歌,他自沉醉青山绿水,任南北东西逍遥游赏。
读诗词:欲话去年今日事
犹记得去年的一个春日,桃花开得灼灼,他邂逅了树下的陌生少女。女子巧笑倩兮,花面相映,而他凝眸端视,心驰神摇。不知是桃花映红了美人的面容,还是姣好的容颜照亮了繁盛的花树?
【唐诗漫谈】骨肉别离难 亲人天一方
古代别离诗多写友人之别。清人《唐诗三百首》中,别离诗占十分之一,写骨肉之别者仅一首,即韦应物《送杨氏女》…
【唐诗漫谈】白云无尽送归人
隐士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独特现象,于政治、文化都有影响。什么是隐士呢?就是一些有道德、有才干的人,由于某些原因没有进入官场,或者做了官后又离去归隐。
【唐诗漫谈】离别时的豪爽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一扫送别诗中的悲怆之气和悲苦之态,使诗人高远的志向、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胸怀跃然纸上……
李白咏月藏玄机 你看出来了吗?
千百年来,月亮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有多少关于月亮的传说故事令人向往,有多少关于月亮的诗、词、歌、赋让人传颂,咏月佳句,意象丰富,内涵深广,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无尽的韵味。
【古韵流芳】 依依似君子 刘禹锡的归真之路
“牡丹真国色”、“依依似君子”出自大唐诗人刘禹锡(772年-842年)的诗,虽然这两句一个咏牡丹,一个咏青竹;一个象征繁华富丽,一个象征守节清虚,二者看似风牛马不相及,却在诗人的一生中,竟也相得益彰。
【古韵流芳】张九龄《望月怀远》诗人遇见的月光
无论从政治还是文学方面,张九龄都可称得上是“岭南第一人”了。他去世后,安史之乱也很快爆发了,他成了盛唐最后一位名相,被人追忆;而他笔下的明月光,也定格成盛唐别具一格的壮美画面,被后人永远铭记。
【古韵流芳】生死劫后淡功名 贺知章的仙缘
贺知章年轻时就以诗文扬名,是少数仕途顺遂的大诗人,但是到了老年,他突然决定辞官回乡。贺知章传世的诗歌不多,但是他的代表作,几乎是人人都能背诵的经典,比如写下“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的《咏柳》,还有就是他晚年所作的两首《回乡偶书》
【唐诗漫谈】人世多神仙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或以为是个神话。不过,八仙之中的张果老可是正史有录,如《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等。《全唐诗》载张果老《题登真洞》诗一首,修成金骨炼归真,洞锁遗踪不计春。 野草谩随青岭秀,闲花长对白云新……
【古韵流芳】白居易《观刈麦》叹民间疾苦
白居易不仅是一位有责任感的诗人,也是尽忠职守的官员。他主要生活在唐宪宗时代,宪宗是盛唐之后很有作为的皇帝,曾大力征讨藩镇,让唐朝再次出现统一的中兴局面,史称“元和中兴”。白居易一生中,既有《观刈麦》这样的讽喻诗,也有《琵琶行》这样的抒情叙事诗。
【古韵流芳】创清新诗风 贾岛“推敲”造新词
盛唐过后,雄浑昂扬的诗歌气象有所减弱,一批崇尚清新奇僻诗风的诗人出现了,“诗僧”贾岛就是这类诗人的代表。他的代表作是《题李凝幽居》。
思乡之情,人皆有之。久在异乡的游子每当与故人重逢时,往往会热泪盈眶,激动不已,然而唐代大诗人王维只是“轻描淡写”地问了一句:家乡窗前的那一株梅花开了吗?
【古韵流芳】刘禹锡越挫越勇 诗文尽显豪气
公元826年,在刘禹锡五十多岁的时候,他结束了长达二十三年的贬官生涯。在一次宴会上,刘禹锡对好友倾吐了这些年的心路历程,他说,自己在偏远的巴山楚水谪居多年,感觉自己像被世界抛弃一样。他的心情是悲凉的吗?当然不是,他认为自己就像是沉船,旁边却有千帆行驶的忙碌风景;也像是病树,周围却有万木争春的繁荣景象。而今天他又能和好友叙旧赋诗,不也是一桩令人精神大振的乐事吗?
唐诗中,于桃花流传最广的一首诗,当属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古韵流芳】李商隐《锦瑟》美在解与不解之间
李商隐在《锦瑟》中表达了什么情怀呢?是悼念亡妻,还是感时伤世,还是对国家政事的忧虑?或许这些感悟都包含在诗中。诗人正是想告诉大家:无论是儿女情长还是仕途功名,人生的际遇都是相似的,当你回顾它们的时候,既美好又遥远,连同自己的青春都将消逝在回不去的时光里。古人说,诗无达诂。正因为这首诗解读的多样性,每个人都能在诗中找到自己的回忆,这也就是《锦瑟》经久不衰的原因吧!
【古韵流芳】岑参边塞诗 飞雪似梨花
在唐朝有这么一批文士,他们深入苦寒的边疆地区,在惊叹大漠异域风光的同时,也接受严酷的生活考验,在激烈的战事中不断成长。流露在他们笔下的,就是唐诗中最特别的类别之一——阳刚雄浑的边塞诗。这一首诗,就是著名边塞诗人岑参的代表作《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诗漫谈】神童诗名世 人生更传奇
骆宾王、李泌分别是初唐、盛唐的两位神童,人生各有传奇,但殊途同归,俱入修炼之门。盖韵姿天纵之才,或多世事磨练,结缘了愿,而于本性觉悟,并留下一篇传奇,让世人琢磨人生之真义。
【古韵流芳】《终南别业》清新脱俗的修行之乐
咱们中华的传统文化,从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说起,到三皇五帝创建文明,再到后来,有道家、佛家修炼文化的弘扬,几千年来,可以说我们在天地神明的护佑下,演绎出了辉煌璀璨的文明。因而,传统文化也叫作神传文化。秉性善良的古人,敬天地、拜神佛,保持着高尚纯朴的道德修养;而历史上信佛寻道的修炼人,也同样是层出不穷,他们共同奠定了中华博大精深的修炼文化。
【古韵流芳】 王之涣笔下风光 诗歌成就名楼
在唐朝,有位正当壮年的诗人登上了依山傍水的鹳雀楼,他看到天上的夕阳挨着山峦渐渐落下,脚下的黄河向大海滚滚奔流。他极目远眺,想要看到千里之外的景色,于是再登上一层楼,期望能够看得更高更远。
【古韵流芳】杜甫《望岳》咏泰山的千古绝唱
泰山是什么样呢?有位诗人这样形容,它苍翠挺拔,即使远在齐鲁古国的边境,仍然能够看到它的山色风光。诗人认为,造物主将各种美景汇集到泰山上,而且山体高大,南北两面甚至能分割出清晨和黄昏两重世界。层层烟云,让人心神摇荡;诗人不禁极目远眺,欣赏那归山的翩翩飞鸟。最后,他由衷地发愿,一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峰。
【唐诗漫谈】侠是谁的童话?
侠是中国古代社会的特有产物,贯穿始终。至今海内外华人,“侠”意识、武侠小说、武侠电影仍广为流行。为什么呢?中国人讲“仁义礼智信”,尤重“义”
【古韵流芳】高风亮节虞世南 大唐第一咏蝉诗
如果要用一个声音来代表夏天,我们最先想到的,一定是蝉声了。碧绿的树梢上,人们总能听到蝉连续不断的唧唧的鸣叫。有时候它很聒噪,吵得我们难以入眠,但更多时候,我们把它视为夏天的象征。因为到了秋天,蝉就很少鸣叫了,也就有了“噤若寒蝉”这个成语。由于蝉独特的生活习性,几千年前的古人就乐于把蝉作为描写或歌咏的对象了。
【古韵流芳】春日清晨  传诵千年
唐朝是诗歌的国度,以至于人们一说起诗歌,首先想到的就是“唐诗”。唐诗里有一大流派,叫“山水田园诗派”,其中最著名的诗人是王维和孟浩然,世称“王孟”。今天我们要赏析的就是大诗人孟浩然的《春晓》。这首诗短短二十字,语意浅显,哪怕是年幼的孩童也能读懂。其实,很多人的诗歌启蒙,就是从《春晓》、《静夜思》这样的五言小诗开始的。
【唐诗漫谈】造反有理?
唐诗极盛,连其中的反诗都无有比肩者(清人编《全唐诗》录黄巢诗三首)。历史上,陶渊明以爱菊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菊花也被称为“花之隐逸者”。但在黄巢眼里…
【古韵流芳】李白一首诗见证最深友情
朋友,在传统文化中被列为“五伦”之一,今天人们也常说“千金易得,知己难求”。真正的朋友,可以相伴一生,在患难中互相扶持,在生活中分享快乐。如果能够结识一位志趣相投的朋友,真是不亦乐乎!在一些节日或者重要场合,我们都喜欢给朋友赠送礼物表达祝福;重情重义的古人,也会互相赠送礼物。而且,他们的礼物新颖别致,甚至成为千古流传的佳话。
【唐诗漫谈】宰相襟怀
“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唐代的文学就是唐诗。下至贩夫走卒,上到天子,皆喜诗,官员们更是一个主要的创作群体。《唐诗三百首》开卷之作,就是开元最后一位名相张九龄的《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