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命从[#20094]元始发,“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周易正宗》华夏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694页》)。父子这个亲情关系是不能破坏的,就是说做儿子的告发父亲就是违背天道。天道一破,人道就无所立了。天道与人道是统一的,不可分离的。“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大学、中庸》华语教学出版社,1996年版《中庸。天命章》第3页)
儒家强调的“忠臣”、“师道尊严”等也是根据此《易》之天命所然而来。其整个道德体系的信任度是以“亲亲杀”、“尊尊等”来维持的。从这个角度来看儒家的一些常规礼教就是合理的了:为什么子女不能对父母直接指名道姓,不能批评老师,对君主要忠心耿耿。因其所谓的人道是顺从天道而来;而人道则是由人性开发而立的。
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引同上书,《中庸。天命章》第3页)一切由“性”而发,一切由“性”而显,一切由“性”而立。其意义是超乎物相的,其观念是形而上学的。但其不是没有意象,其天命(天道)、心性等都有明确的意指。其天道是什么?人道是什么?其有一套系统的存有论。
牟宗三先生把儒的天道说成是“无执的存有论”。即天道无对,其无声无臭、无物相可执而言。天道虽是无,但我们又不能说没有天道,从万物及我们人性的显现,就可征得天道的存在。如此来说,儒家的最高境界──天命说,虽没有执物相而存有,但有执意相而存有。这个天命一定要惯之于心性之意而发,无意相之存有,天道从何而存有?
牟宗三先生的“无执”,实际上还是有执,不过不是执物相而是执心的意相。后来的宋明理学,其言“天命”、“心性”、圣人之境界等,间亦渗透有老庄道学之精髓,多言天理及无所作为的功夫,少谈学以致用的功夫。
朱熹就有“存天理灭人性”之说。其圣征与老庄的道无类似:圣人体无,无不可以言说,又不可以训等,指出圣人无可作为。可以说,儒道两家,在言“天道”上,基本都遵循“尧、舜、周文王”那一套天道之理。即《易经》的“[#20094]坤”之说。在圣人体无的境界上,儒、道两家很相似:如“无思、无欲,感而逐通……”(《周易正宗》华夏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631页),与老子的“损之又损,直至无为”,然后顿悟得道很接近。
孔子“吾道以一于贯之”与老子“道是一”也是以“一”言之;“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之也”与老子“道可道,非常道”也很相似;甚至孔子的“七十从心所欲”境界亦与庄子的逍遥自在的得道境界很相似。《庄子》一书有说孔子归于道家,后儒多有否认。(待续)
(转载自黄花岗杂志社《通往天人合一之路》一书)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