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纪元8月29日报导】-国土规划与防灾专题之5 (中央社记者杨淑闵台北29日电)莫拉克风灾发生后,软硬体重建工作正在进行,防灾预警系统重建也迫在眉睫。未来必须因应气候变迁,扩大划设土石流预警范围、新增崩塌预警模式,才能分秒必争预警防灾。
救灾讲求快速,但若能事先防灾,意义更大。欧、美、日等先进国家早已就气候变迁带来的天灾拟定大型预算、执行作业时间长达动辄百年的计划。低地国荷兰要抵挡海水上升可能淹没大片国土的危难。台湾更要对走山灾情多下工夫。
台湾目前灾害预警尚未积极纳入极端气候因子,甚至也还没有针对杀伤力大过土石流的崩塌,建立预警模式。
台大地理环境资源系副教授蔡博文、行政院农业委员会水土保持局官员都表示,目前河川预警由经济部水利署负责(水淹地形为平地)、土石流潜势溪流预警由水保局负责(灾区多在山区)、农委会林务局则预警堰塞湖是否有立即危险。每项预警系统由不同部会负责。
土石流是这次88莫拉克台风水灾最惊人的灾害来源,灾区2天内下了以往整整1年的雨量,预警系统恐难跟上最新灾情预测,未来如何因应?
水保局土石流应变中心主任陈振宇说,未来土石流预警当然会把所有新的气候变迁因子纳入,重新运算;目前所用预警模式是日本所用公式之一的池谷浩公式,考量因子包含岩性、土壤、年降雨量、水文资料、土砂流出量等,以推估可能被掩没范围。
他说,未来势必要扩大划设危险范围,“宁可高估灾情可能发生,也不要少估一次”,酿成生命枉死;也要教育危险地区居民,一年即便遇到 4次台风,每次离开村落 3天,一年也才12天,就能避免遭遇不测,绝对值得;就急迫性而言,也比迁村可行。
外界认为921地震发生后,政府已对山区危险部落进行调查,应已有危险村落名单。但陈振宇说,那次只针对921地震受灾村落进行调查,并非全台山区村落,相关资料都已交给921重建委员会执行重建工作使用。
也就是说,政府未来需对全台山区重新评估,才能划设出全台危险部落名单,灾前疏散才有依据。
随着防灾检讨工作推展,山崩成了瞩目焦点。
前台大地理环境资源系教授张康聪表示,通常先是山区土石水含量饱和,大量土石落下或滑动,或直接落入河川,或堆积在邻近河边地,再遇雨流入河川,就形成土石流。
换言之,不论是土表滑动或整片崩塌(国际将崩塌分为 7到10种类型),都可能对邻近村落造成活埋惨剧,杀伤力瞬间发生。
陈振宇说,这次小林村 9至18邻被掩埋的过程,应可分为两阶段,先是崩塌,接着又因堰塞湖溃决危害村落;这代表崩塌的伤害力之强、之快,大过土石流,也早于土石流。
近日发表接受国科会补助,进行崩塌模式研究的学者张康聪表示,台湾有世界数一数二的地壳抬升速率,很多地形都不稳定,加上降雨强度大及地震频繁,国际研究团队也建议台湾亟需建置崩塌预警模式。
张康聪提出的整合型模式,特别纳入台湾特有的降雨强度与降雨延时(降雨时数)因子,正确率比使用西方传统模式更高,也更能符合台湾地形与气候需求。
但他长久旅居国外,使用的是联合国跨政府气候变迁委员会(IPCC)的气候变迁资料,希望能与水利署或水保局的台湾地理资料进行整合运作,让这套模式尽快进入台湾可实务运用阶段。
对此,陈振宇和国科会国家灾害防救科技中心主任陈亮全都乐观其成,因为模式的建置到实务运作需磨合验证,必须加紧脚步。
虽然行政院长刘兆玄已宣布要重新研议撤离居民的标准,但跨部会检讨会议时程似乎还未决定,既有运作资料也还没有进入跨部会标准更新阶段,要建置台湾尚无的崩塌预警模式,恐怕还需要一段时间。
陈振宇以从事土石流预警工作多年经验呼吁,台湾应该要在总统府下设置救灾总署,各种预警资讯才能整合于同一单位,提高效率、以最简化资讯传递给总统,透过元首命令快速执行疏散防灾、救灾作业与指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