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民居:绿海碧波中傣家竹楼

林妍 整理
font print 人气: 20
【字号】    
   标签: tags:

在西双版纳的森林中,依山傍水的坝子边,坐落着一个个傣族村寨,高大的椰子树、芒果树、棕榈树,还有香蕉林、灌木丛,以及那些挺拔的竹林,一幢幢造型古朴别致的傣家竹楼,若隐若现在绿海碧波中,飘浮在袅袅炊烟和潺潺流水的画卷里,好一幅优美的民族风情画。
  
竹楼是傣族的传统民居,西双版纳盛产竹子,大龙竹、金竹、凤尾竹、毛竹多达数十种,而且气候湿热,傣族人因地制宜,利用竹子,修建竹柱、竹梁、竹檩、竹椽、竹门、竹墙,且留有高脚栏干,分上下两层,故称竹楼。
  
傣家民间传说竹楼的建房始祖是帕雅桑目底。帕雅桑目底目睹族人的居室无法遮风挡雨,便苦苦思索建盖居室的式样,曾尝试建筑绿叶平顶屋和狗头窝棚,仍不能达到目的。天神感于他的诚心,便变成一只凤凰冒着雷雨飞到他的面前,低头垂尾,两翅微张,双脚立地,做出欲飞不飞之姿。帕雅桑目底受到启示,便修建成四面坡式的高脚竹楼。
  
傣族人住竹楼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元代李京在《云南志略》中说:“金齿百夷……风土下湿上热,多起竹楼,居濒江,一日十浴。”即指以两层竹楼为居室,即可下避潮湿,上避炎热,因竹楼多临江而建,还可一日十浴。
  
竹楼是一种“干栏”式的建筑,外形象一只开屏的金孔雀,以金鸡独立之姿立于翠竹绿林之中,又像一顶巨大的帐逢。粗竹用来建筑房屋的柱子、梁和屋架结构,围墙则用竹片编织,将剖开的竹子压平做成楼板,门、窗也用竹子制作,茅草或葵叶编的草排盖在屋顶上。
  
竹楼里最神圣的柱子是被称为“坠落之柱”的顶梁大柱,据说可以庇护竹楼免于灾祸,这里是不能随意倚靠或堆放东西的。竹楼内中间较粗大的柱子是代表男性,而侧面的矮柱子则代表着女性。屋顶呈“人”字型,因地处热带。降雨量大,这种屋顶易于排水。
  
竹楼一般呈四方形,分为两层,下层高约七、八尺,是储放杂物和饲养家畜的地方,楼上是家人居住、生活的地方,建有楼梯供人上下。楼上由竹围子或木板将楼房分成两半,内侧是家人就寝的卧室,地上铺着竹席;楼梯进门比较开阔的地方是堂屋,在正中央铺着大的竹席,并设有火塘,是主人的待客之处和烧火做饭的地方。无论是堂屋还是卧室,内置家俱十分简洁。
  
门外有一走廊,一边是楼梯,另一边是露天的阳台,放着傣家人的打水用的竹筒、水罐等,供家人洗漱冲凉。因为傣家人在进屋之前,必须将污秽清洗干净。阳台也是傣家女子作针线活的地方。竹楼内四面通风,且可防潮,夏天凉爽,冬天暖和,是热带地区的理想居处。
  
傣家人还喜欢在竹楼周围种植凤尾竹、槟榔、芒果、香蕉等,使竹楼掩映在一片葱绿之中,充满诗情画意。
  
官家和大户人家的主楼高大宽敞,屋顶带三角锥状,由建在石墩上的二十至二十四根粗大的木柱支撑,横梁上刻有花纹,楼上卧室间数较多。而寻常百姓人家的主楼则相对狭小,屋顶有茅草铺就,支柱不能建在石墩上。
  
傣家竹楼不仅建筑美观,结构合理而坚固,掩映在翠竹丛之中,远望影影绰绰,似隐似现,近看则整齐有序,小巧别致,别有民族风情,幢幢精美的竹楼组成斑斓多姿的傣族村寨,偶有三两个穿着长长的筒裙、担着箩筐的傣族姑娘在竹楼间中穿行,一片翠绿中闪动着那红、黄、绿、蓝的长裙,使整个画面活动起来,随着天地间的长风流水,与自然融为一体。@*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土家族自称“毕兹卡”,即“土生土长的人”,这个民族历史悠久,自2000多年前就定居在湘西、鄂西一带,那里山岗缠绕,有着雄奇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民族风情,土家吊脚楼就是其中一道独特亮丽的风景。
  • 踢毽子是我国传统的体育运动,是古代“博戏”的一种。中国人踢毽子的历史很长,在汉代的画像砖上已有踢毽者的形象了。古人认为踢毽子最初来源于蹴鞠,而蹴鞠相传为黄帝所作。这么看来,这小小的毽子,其来历也非同寻常。
  • 每年的3月17日,纽约市都会在第五大道举办盛大的圣派翠克节游行,这是全球最著名的圣派翠克节庆祝活动之一。圣派翠克节(St. Patrick's Day)的习俗包括穿戴绿色服饰、饮用绿色啤酒或苏打水、装饰三叶酢浆草,爱尔兰矮精灵是常常出现的角色。而在中国,虽然没有专属于绿色的节日,但许多饮食文化、民间习俗与传说,也蕴含着与圣派翠克节相呼应的元素,联想起来还别有一番风味。
  • 过年在中国各地有着丰富多彩的习俗和传统,每个地方都有独特的庆祝方式。但团聚、祭祖、祈福和欢庆的主题在全国范围内都是共通的。在中国的古代,人们又是怎样过年的呢?
  • 人一生周期除了生死之外,成年和结婚、生子都具有人生阶段转换的重大意义了。所以在这些重要的日子,都留下一些具有特色的民俗礼仪,丰富这些日子的内涵,同时也给予人丰厚的祝福!本文就来说说喜获新生儿的民俗礼仪。
  • “我以前,捉鲍鱼在全个村子是第一名,如果跟塔门老一辈的人说起我的名字都认识,就是最会捉鲍鱼那个!”年届七旬的塔门原居民黎雄(雄哥)回忆童年时光,语气顿时兴奋了起来,“我们没有东西吃,我就下海找吃的,捉鱼、虾啊、蟹啊那些⋯⋯”1950、60年代的塔门岛,千帆竞发,渔获满满,“我们吃不起面包的,是吃鲍鱼、吃海胆长大!”原来那时候的塔门,面包比鲍鱼还矜贵,真是让笔者大开眼界。
  • 黄历元月十五夜称“元宵”是从什么朝代开始的呢?中原大陆幅员广,南北两地的风俗也常有差异,以“元宵”称圆子(汤圆)是起于何时呢?元宵吃圆子从何时成为流行的食尚呢?有些人说圆子在北方叫“元宵”,南方叫“汤圆”;还有人说有馅的圆子称“元宵”,无馅的圆子称“汤圆”,真是如此吗?
  • 黄历新年伊始,万象更新。今年是龙年,岁次甲辰,在今年出生的都是龙子、龙女,生肖属龙。然而,黄历新年和十二生肖并非华人专属,不同国家对于生肖的解读也不尽相同。在中亚国家哈萨克,今年的生肖是蜗牛而不是龙,属龙的人到这个国家就变成属蜗牛了。
  • 秋风起兮,七夕节又将来到。牛郎(牵牛)、织女与中华儿女相伴几千年,有情有义的婚姻,相许相牵的爱情,千百年来代代相传。七夕的一年一会,让人感叹之外,也让我们反思什么吗?
  • 黄历的五月五日端午节,又叫端五、重五、重午、端阳。“端午”处于纯阳之端。民间有俗谚“吃了端午粽,再把寒衣送”,古人也把端午作为夏令时节防瘟辟毒的启动日。端午节的节俗很多,来源久远,背后蕴藏丰富的文化典故。一起来文化寻根:回顾端午节的九大节俗与故事。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