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京城:经典建筑四合院

林妍 整理
font print 人气: 105
【字号】    
   标签: tags:

京城的四合院可以说是名闻天下。古老的京城除了皇宫紫禁城、其他皇家园林、寺庙等建筑,最多的建筑就是遍布全城的四合院─京城人的民居,是中国民居建筑的范例,其间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京城独具特色的一景。
  
四合院的历史十分久远,据文献记载,在西周时期就有四合院式的建筑出现。但一般认为,自元代建都北京,元世祖按照地位、官职分配土地建造住宅,传统四合院和胡同一起开始大规模形成,元人诗云:“云开闾阖三千丈,雾暗楼台百万家。”,“百万家”就是指当时北京的四合院。明清以来,四合院虽历经沧桑,仍然不断完善,北京现存的四合院多为明清建筑。
  
“四合院”之名是因为这种民居建筑由东(厢房)、西(厢房)、南(南房或倒座)、北(正房)四座房屋从四面围合,成为一个“口”字形,中心是庭院,所以称“四合院”。北京的胡同大多是东西走向,位于胡同北面的四合院一般把门开在东南角,而胡同南面的四合院门开在院子的西角。
  
四合院根据不同的家庭状况,规模有大、中、小之分。小四合院布局简单,一般是3间正房,一明两暗或两明一暗,东西各有两间厢房,南房三间,全为瓦房。小小庭院有青砖铺成通道连接各房。两扇院门东南方开,门上由铁环用以叩门,门前有台阶。这种小四合院适合二、三世同堂之家,长辈住正房,小辈住厢房,南房作客房或书房。
  
中四合院一般是三进院落,有五或七间正房,五间指三间正房加两间耳房,如果在正房和耳房之间,有两个与正房相通的套间儿,则算是七间正房。正房高大,配有廊子。东西厢房各三间,厢房南边设一道院墙,将整个院子隔成内、外两部分,院墙中间有一垂花月亮门,后面设一砖砌的或木制的影壁,这样,从外院便看不到内院情景,这就是所谓“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二门。

主人大多住在内院,屋内铺设方砖,窗户为“上支下摘”,上面是两扇窗糊着纸,外面一扇可以用棍支起。外院有厨房和仆人住的厢房。五到七间南房临街设置,最东一间作为大门,大门边是门房,往下是客厅、书房等。院子里有花盆,石榴树、还有鱼缸,夏天搭有天棚,老北京常说的“天棚鱼缸石榴树”就是指这种四合院的布置。
  
大型的四合院占地面积很大,房屋高大,几进院落,重重叠叠,一般是复式四合院,除中间主院外,两侧还有东西跨院,称为“深宅大院”。里面房屋可为5南5北、7南7北间正房,前廊后厦,最后一排正房为后罩房,东西厢房都有抄手游廊,正房与厢房之间,有圆形月亮门儿。外院东西各有一面花墙,中间设有月亮门,可通道跨院,门后又木制屏风。

这种大四合院中的院落很多,如前院、后院、东院、西院、正院、偏院、跨院等,院内通过抄手游廊连接各处,一般是皇亲国戚、达官显贵才有能力居住。北京现存的这种大型四合院有在金鱼胡同的那王府和甚刹海西街的恭王府等几个,十分气派,并建有花园。
  
四合院的格局讲究款式、气派,院落大小适中,敞亮舒适,冬日阳光可直射入室,正房考虑冬暖夏凉,家中长者住正房,小辈住厢房,女眷住内院,男仆和客人在外院居住,这种安排符合中国古代传统家庭生活中区分尊卑、长幼、内外的礼法。
  
四合院的营建很讲究位置和方位,这是中国自古以来在建筑居室时所遵循的。四合院的雕塑、彩绘等装饰极富有中国民间传统文化和风俗,一般都有祈福、吉祥之意。如门上的对联、柱子上楹联以及室内的各类图案等,有的读书人还在室内悬挂字画,以示风雅。
  
四合院在京城历史上已经存在数百年,伴随着世世代代的北京人休养生息,演绎着中国的传统,可以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胡同,是北京特有的一种古老的小巷,北京的胡同大部分形成于的元、明、清三个朝代,围绕在紫禁城周围,数目浩繁有几千条。胡同这种古老街道也成为京城独有的特色和民俗文化,为京城一景。
  • 说起建筑,古代的中国传统建筑是令人刮目相看的存在。古代宫殿的宏伟木建筑群标志着中国传统建筑的技术成就、思想精神与美学的典范。当下还存世的“紫禁城”成了中国传统建筑成就的代言,而“紫禁城”所展现的建筑成就以及背后的核心思想观与美学,这些传统并不是起源于紫禁城,那么又来自于何处呢?往上追溯到周武王建造王城的历史,他有“不远天室”的看法,这和历朝历代建都城的理念有什么渊源吗?
  • 走访香港新界乡村,仍能找到不少昔日私塾(又称“卜卜斋”)的遗迹,是早期为孩童提供基础教育的场所,有许多私塾都是由族人的祠堂借用空间以教学。在英国接管新界的1898年前,有近500所“卜卜斋”,可见私塾教育的盛行。位于香港沙头角上禾坑村镜蓉书屋,是少数专为教学用途而建的书室。
  • 宏伟典丽的故宫紫禁城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木结构宫殿群,且蕴含的出色工艺技术真不少,除了排水、耐震的建筑工技成就之外,紫禁城三大殿的“金砖”的烧造工艺也是口耳相传的奇技。故宫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地上的地砖并非真金,却有“金砖”的称号,是什么条件淬炼出来的呢?
  • 北纬31度,神秘的阴阳两面,这座西藏神山为何无人敢登顶?它真的是宇宙的中心、人间须弥山?
  • 中国传统建筑的艺术特色独树一格,耐震功效更是领先群伦,西方厚重的石块建筑也不及它;此外,中国传统建筑还有一项夸世的纪录,那就是建造工期神速,这其中的奥妙法门是什么呢?
  • 故宫紫禁城的传统建筑耐震神技令西方专家叹服!(fotolia)
    北京故宫紫禁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故宫不仅是世上现存最大的木建筑群,而且拥有一项夸世的建筑成就,到底是什么呢?
  • 北京故宫,紫禁城,始建于明成祖永乐四年于永乐十八年竣工,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结构古建筑之一。这座宏伟的宫殿见证了中华民族艺术与科技文明,创下了600年在风雨中不淹水的建筑成就,向世人展示了中国古代的辉煌与智慧。然而,这傲人的成绩,在2023年却被打破了……带给我们什么思考的问题?
  • 风水局中的天花板!每一处都精心设计。天安门是仙凡两界通道?皇帝为什么是“九五之尊”?
  • 明末三斩龙脉事件,谁笑到最后?为什么袁世凯的“龙座”要后移三米?紫禁城中轴连接泰山?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