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螺春茶起源的传说

晓晨 整理
font print 人气: 33
【字号】    
   标签: tags:

“洞庭碧螺春,茶香百里醉。”
  
碧螺春茶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产于苏州吴县东洞庭山。东洞庭山又名东山,是苏州伸向太湖的一个半岛,这里绿树成荫,花香鸟语,一派江南秀丽风光。且土质微酸疏松、气候湿润,适合茶树生长。
  
碧螺春茶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是茶中珍品,唐代茶圣陆羽在《茶经》中这样写道:“洞庭出名茶,形曲、色玉、香兰、味甘”,可能说的就是碧螺春。另据史书记载:“洞庭东山碧螺峰石壁,产野茶数株,土人称曰:‘吓煞人香’”。后因康熙皇帝南巡时,不喜“吓煞人香”之名,即改为“碧螺春”,并列为贡茶。也有人认为碧螺春之名是因此茶形状卷曲如螺,色泽碧绿,采于早春而得名。
  
碧螺春茶叶条索纤细、卷曲成螺,边沿上有一层均匀的细白绒毛,银白隐翠,泡茶时,杯中如雪片飞舞,香气浓郁,滋味清雅,茶色碧绿清澈,叶底嫩绿明亮。有“一嫩(芽叶)三鲜”(色、香、味)之称。当地茶农对碧螺春描述为:“铜丝条,螺旋形,浑身毛,花香果味,鲜爽生津。”
  
关于碧螺春茶的起源,在太湖地区流传着的一个美丽传说。据说,太湖边西洞庭山上有一个叫“碧螺”的美丽姑娘,十分贤惠善良,碧螺有一付亮丽的歌喉。与西洞庭山隔水相望的东洞庭山上住着一个英俊的青年,叫阿祥,阿祥以打鱼为生,精通水性和武艺。碧螺和阿祥互相仰慕,渐渐的爱上了对方。
  
这时,太湖里出现了一条恶龙,十分残暴,搅得村民不得安宁,还要霸占碧螺。阿祥决心除去恶龙以救助碧螺和村民,经过一番恶斗,终于将恶龙杀死,但是,阿祥也身负重伤,危在旦夕。碧螺为了救治阿祥,踏遍洞庭,寻找灵药。她发现一株阿祥鲜血滋润的小茶树在初春就长出了许多芽苞,碧螺便用心照料这株茶树,将采下的几片嫩芽泡在开水里,再让阿祥喝下,顿时,一股清香沁入阿祥的心脾,阿祥竟然苏醒了,姑娘喜出望外,将所有茶叶采下,用自己的体温将嫩茶叶暖干后,泡茶给阿祥喝,渐渐地,阿祥康复了。

但是碧螺因为耗尽了元气,长眠在洞庭山上,原来碧螺的元气全凝聚在阿祥喝的茶叶上了。从此,这里的茶树总是比别的地方的茶树长得好,泡出的茶味道十分甘醇,为了纪念碧螺姑娘,太湖的人们就将此茶叫做“碧螺春”。
  
美丽的传说配上甘醇的茶,使得“碧螺春”更加名声在外,真是应验了“佳茗似佳人”的说法。@*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昔陆羽《茶经》,不第建安之品;丁谓《茶图》,独论采造之本,至于烹试,曾未有闻。臣辄条数事,简而易明,勒成二篇,名曰茶录。
  • 茶色贵白。而饼茶多以珍膏油其面,故有青黄紫黑之异。善别茶者,正如相工之瞟人气色也,隐然察之于内。以肉理润者为上,既已未之,黄白者受水昏重,青白者受水鲜明,故建安人斗试,以青白胜
    黄白。
  • 陆羽历遍山南岭北,在亲自调查和实践的基础上,完成创始之作《茶经》,被尊为茶神和茶仙...
  • 人间四月天,清新雅逸,恰合茶天然的特性。饮茶除了得到感官的享受之外,还能让我们静心、宁神,有助于去除杂念,以茶悟道,提升生活与生命的境界。不论你平日喝不喝茶,别错过四月天与茶约会的好时机!俗语说“一两黄金一两茶”“一两明前一两金”,其实,爱好四月天的好茶不一定要花大金,本文要从文化的视野出发,讲讲四月天的茶知识,顺及如何挑选适合自己的茶。
  • 宝塔伴茶诗,唐诗一经典,!中唐隐士陆羽开启了中华茶道,他透过实地调查研究写下《茶经》,系统地介绍了茶道,包括怎么造茶、煮茶、饮茶,怎么运用茶具、茶器,也介绍了茶史、古人茶事、哪里有好茶等等。陆羽《茶经》把药用之茶转入饮用之茶的文化,在中唐,茶道的艺术就蓬勃发展了。本文要介绍的这首元稹的宝塔诗《茶‧一言至七言诗》贴切地反映了唐代茶道的精致内涵与精神境界以及茶道中的友谊。
  • “白发沧浪上,全忘是与非。”在水边隐居的高人,经常亲近自然,日常活动都能保持心态纯净。徐明义画集8—世外(彩墨)局部(徐明义 提供)
    谁是古今“茶神”“茶圣”呢?爱好茶道之人都会想起陆羽(字鸿渐、季疵,公元733年-804年)。在千年前,陆羽的足迹踏遍中国种茶名山和名泉,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并将所得结果作成了《茶经》传世,开导后人茶文化的风尚流传至今,并使得中华茶道成了世界茶文化的经典。陆羽对茶的研究为何能脱颖而出留下千古的功业呢?陆羽是怎样和茶结缘的呢?冥冥中好像上天已经为茶神安排了他不同凡响的一生。一起来探索陆羽的生命之《歌》!
  • 茶是中国人的传统饮品,上古时代神农氏便使用茶来解毒。到了唐代,茶圣陆羽写成《茶经》,将茶道文化推向成熟。或许是茶本身苦口却香醇的味道天然就具备着哲思与禅机,茶与文人士大夫的关系尤为密切,故而在历史上也留下了许多雅号。
  • 昔日经过香港街头,远远看到店铺门口摆着的铜壸与铜鼎,就知道这是一间凉茶铺。时代变迁,铜壸变成了不锈钢容器,老一辈对的器皿讲究也渐渐被后人遗忘。昔日没有电子设备加热,铜鼎就是当年重要的龟苓膏保温器皿。如今标榜“清热解毒”的龟苓膏,最初引入香港时并非如此。所谓的“凉茶”其实并不“凉”?今期文化专题“凉茶趣谈”继续由香港史学会总监邓家宙博士分享他的研究心得。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