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家刘忠欣 再现“经典˙萧邦”

font print 人气: 11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8月15日讯】(大纪元记者李法生台中报导)由台中县立文化中心与欧普思音乐艺术共同举办的“刘忠欣2009钢琴独奏会—经典˙萧邦”,将于22日(六)晚上在台中县立文化中心登场,第十届台北国际萧邦钢琴大赛首奖得主刘忠欣,将带来全场萧邦作品演奏会,让中县的夏夜充满钢琴诗人的浪漫乐章。

钢琴家刘忠欣自2008年7月展开“萧邦之夜”巡回独奏会,演出后不但深受许多乐迷的喜爱,备受各界的赞誉,更因此获得台湾知名发烧碟公司倍特音乐邀约制作、华纳音乐发行同名专辑《萧邦之夜》;由于各方热烈邀约不断,今年三月分别于台北、彰化、台东加演3场,依旧佳评如潮。

今年为了使更多听众能尽情享受到萧邦迷人且难以抗拒的音乐魅力,刘忠欣将以“经典․萧邦”展开2009年钢琴四场独奏会巡回,再度以全场萧邦的作品献给观众,有夜曲、马厝卡舞曲、练习曲、波烈露舞曲、波兰舞曲以及四首叙事曲等经典曲目,除了带给乐迷各式各样萧邦钢琴艺术的独特美感与创作乐思之外,并使得人们更深刻体会钢琴诗人不凡的音乐成就。


(大纪元)


(大纪元)

萧邦钢琴作品除了浪漫、充满诗意外,他个人在当时所遭受的国仇家恨与乡愁,以及他个人的感情问题,都充满着喜乐、幸福、哀伤、忧愁、暴怒、愤慨等情绪在他的音乐上,其中所需具备的技巧与风格的掌握,更是所有钢琴家必须展现的;然而这一切的特质,都将呈现在“经典․萧邦”的曲目中。

文化中心表示,刘忠欣曾于2005年代表国家参加波兰华沙萧邦钢琴大赛,对于萧邦的作品有深入的研究,更在大赛中与世界各国高手切磋,对于乐曲的诠释与演奏技巧都能精确掌握。票价一律200元,意者请洽两厅院售票系统。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自由时报记者赵静瑜/台北报导从小就是人人称羡的钢琴神童,俄国钢琴家纪辛今日已成名家,此次来台,纪辛将由母亲陪同。年纪不到十三岁时,就以连续演奏两首萧邦协奏曲惊艳世人,纪辛从此和“音乐神童”画上等号。现在的纪辛琴艺正成熟,拥有多面向的思考与生活经验之后,也更能与乐迷互动。主办单位牛耳艺术表示,纪辛的习惯是在几天前先到演出地点,先挑琴先练,非常敬业。
  • 艺术史家们对用“矫饰主义”(Mannerism)这个词做为绘画风格的名称有过许多争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年)爆发前,德国艺术史家沃尔夫林(Heinrich Wolfflin)首先使用这名词来形容十六世纪时在意大利那些无法被归类的艺术作品。
  • 安妮女王除了开创英国18世纪的黄金时代外,她的统治还标志着绘画、戏剧、诗歌和音乐等高品质艺术的兴起。安妮女王延续伊丽莎白女王一世(Queen Elizabeth I)曾使用的座右铭:“永远不变”(semper eadem或always the same),体现她的使命就是恢复受法国和西班牙影响之前的英国的价值观与传统。
  • 古代的风景画或人物画中有建筑物的构图,依赖界尺将建筑物的飞檐、楼阁、楹椽等画得唯肖唯妙,这种有直线的画,称为“界画”。
  • 透过提升日常物件的美,西班牙“博德贡”(Bodegón)画作将这种仪式化的舒适氛围融入其中。
  • 1806 年,约翰‧卡罗尔(John Carroll)成为美国第一位天主教主教。他的家族在美国建国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卡罗尔还亲眼目睹了新国家第一座大教堂的开工。这座教堂是美国早期杰出建筑师本杰明‧亨利‧拉特罗布(Benjamin Henry Latrobe)伟大的杰作之一,如今称为巴尔的摩大教堂(Baltimore Basilica)。
  • 清澈的如临仙境、如沐清风般的宁静与静谧的音乐,要求有印第安人的笛声,悠扬的、具备强大穿透力
  • 杜伦大教堂(或译达勒姆座堂,Durham Cathedral)位在英格兰东北方,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这座大教堂是著名的诺曼式建筑(Norman architecture),由法国诺曼人在11、12世纪时建造的英格兰罗马式风格(English Romanesque style)。
  • 德国圣多玛斯教堂前的巴哈雕像。(Shutterstock)
    “复格”的源起可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2),在巴哈时代达到了最高峰,之后虽然逐渐没落,但是这种艰难的音乐形式却常被后来的作曲家视为一种能力的挑战。
  • 威尔第(Verdi)的歌剧作品《马克白》(Macbeth),于2007年萨翁林纳歌剧节(the Savonlinna Opera Festival)演出。(公有领域)
    随着美国革命的消息传遍欧洲各地,诉求个人自由或民族主义的思潮,冲击着社会各个领域,连艺术界也不例外。古典音乐从上一个时代的形式规范过渡到充满无限可能的浪漫主义时期(1830—1900年)。歌剧,尤其体现当代潮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