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典故:“十二章纹”的内涵

戴东尼
font print 人气: 26
【字号】    
   标签: tags:

十二章纹,是中国古代帝王及高级官员礼服上绘绣的十二种纹饰,它们是: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等,通称“十二章”,绘绣有章纹的礼服称为“章服”。明代称为“补服”。

“日”即太阳,太阳当中常绘有金乌,这是汉代以后太阳纹的一般图案,取材于“日中有乌”、“后羿射日”等神话传说;

“月”即月亮,月亮当中常绘有白兔,这是汉代以后月亮纹的一般图案,取材于“嫦娥奔月”等神话传说;

“星”即天上的星宿,常以几个小圆圈表示星星,各星星间以线相连,组成一个星宿;日、月、星辰,取其照临也,代表三光照耀,象征着帝王皇恩浩荡,普照四方;

“山”即群山,其图案亦为群山形,取其镇也,代表着帝王之性格稳重,象征帝王治理四方水土,人所敬仰;

“龙”为龙形,取其变也,龙变化多端,象征帝王们善于审时度势,妥善处理国家大事;

“华虫”,即是雉,取其文(纹)也。雉是鸟类,但有细毛似兽,纹理华美,象征帝王之文采昭著;

“宗彝”,是古代祭祀的一种器物,作尊形,取其孝也。“宗彝”通常是一对,每只各有虎纹和猿纹。虎,取其忠猛;长尾猿猴,古人传说其性孝,象征帝王忠、孝的美德;

“藻”即水藻,为水草形,取其洁也,象征帝王的品行高尚,冰清玉洁;

“火”即火焰,为火焰形,取其明也,象征帝王处理政务光明磊落。火焰向上也有率天下黎民及众生向归天命之意;

“粉米”即白米,为米粒形,取其养也,象征着帝王给养人民,安邦治国,重视农桑;

“黼”是黑白相次的斧形,刃白身黑,取其断也,象征帝王做事干练果敢;

“黻”为两个“己”字相背,取其辩也,代表着帝王明辨是非,背恶向善,知错就改的美德。

十二章纹由来已久,大约在周代已经形成。周天子用于祭祀的礼服即开始采用“玄衣黄裳”,并绘绣有十二章纹;公爵用九章,侯、伯用七章、五章,以示等级。章服制度真正确立,是在东汉初年。东汉初规定:“天子、三公、九卿祀天地明堂,皆冠旒冕,衣裳玄上黄下,乘舆备文,日月星辰十二章,三公、诸侯用山龙(以下)九章,九卿以下用华虫(以下)七章,皆备五采”(《后汉书舆服下》)。

唐武德四年,朝廷发布诏令,宣布车舆、服装之令,“上得兼下,下不得拟上”,违者治罪。天下只有皇帝可用十二章,皇太子及一品之服用九章,二品之服用七章,三品之服用五章,四品之服用三章,五品之服用一章。明、清两朝的文武官员,则改章服为补服,规定文官的“补子”绣鸟,武官的“补子”绣兽,各依等级绣有不同的动物。

中国古代十二章纹之制前后绵延近两千年,文献记载很多,但流传下来的实物却很少。十二章图案,自它在中国图纹中出现就是最高统治者的专有纹饰,应用在帝、后的服饰和少数亲王、将相的服饰上,从未在民间出现过。这十二章包含了至善至美的帝德,象征皇帝是大地的主宰,其权力“如天地之大,万物涵复载之中,如日月之明,八方囿照临之内”。这十二章纹自出现开始,虽历经两千多年的朝代更替,因其意义深刻,始终保持着原始的形态,几乎没有改变,这也是其它普通装饰图案无法比拟的。

──转自正见网(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所谓十二章纹,是皇帝的装饰纹样,这十二章纹就是用来彰显皇帝的道德才能,以及治国的能力。这十二章纹是汉人的文化历史,不是满族的。
  • “去日苦多”感叹时光流逝。 (出自《三国演义》)
  •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处在春分之后,此时节万物清洁明净,所以得“清明”之名也。战国时代屈原《楚辞》说:“阳气发兮清明”。公元前的京房《京氏易传》云:“三月清明节在戌”。由此可见中国古人早在二千年以前对“清明”这个节气就有了深入的认识。那么清明节什么时候变成扫墓节呢?
  • 天象奇观常常引起观星族的兴趣,也引得关心天象与世运吉凶者的关注,“七星连珠”就是其中一种!你可知“七星连珠”、“五星连珠”从遥远的时代以来,就是极受古代中国重视的天文现象,古来有句成语叫“珠联璧合”,就是指这个天文现象。“七星连珠”是什么意思呢?中国史上第一次七星连珠发生于何时?“七星连珠”是吉兆还是恶兆呢?
  • 俗话以“呆若木鸡”来形容人愚笨或受惊吓发愣的样子。其实古代“呆若木鸡”意指人怎样的心理精神状态呢?在历史上,有精彩的故事,呆若木鸡战胜强敌,我们来看看。
  • 元宵节是个天上人间交会的美好日子。一说到元宵夜,谁能不想起赏花灯呢,宋朝诗人一翦梅卢炳说“灯火楼台万斛莲”,元宵花灯照亮天人之间,一夕如昼,更少不了“灯谜”共欢伴,还有那元宵“嘉夜煮浮圆”让元宵的记忆更深印人心!你可知道这些元宵节俗的来源吗?嘉节当前,让我们一起来猜一猜、追一追元宵节俗的时空背景。
  • 儒家认为揖让之礼“屈己敬人”的精神是君子之心的表现。而《易经》的哲理则以为屈己敬人的“谦谦君子,利涉大川”,就说谦退有益于人突破环境限制向四方发展。这些都是中华文化重视揖让的精神所在,而具体表现在生活中的主要场合就是见面的揖礼。
  • 黄帝梦中之人转生老子?印度人和希腊人同宗?一阵大风带来的奇迹,真实的历史,超越你想像。
  • 民间有“做七”习俗,“做七”意指在亲人往生后每七天举行超度法事,“做七”习俗行之久矣,由来为何?为什么不行作“五”、作“十”的习俗,而是做“七”呢?做“七”的理据为何呢?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了解。
  • 王勃从滕王阁高处临观秋景,所见“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滕王阁序》)瑰伟绝特的景色就来自初唐上元二年(675年)九九重阳日。共赏九九重阳诗词的名篇佳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