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诗词韵

文/天雪
font print 人气: 42
【字号】    
   标签: tags:

这里想说的诗词韵,不是格律与押韵,而是诗词背后的内涵。一个对仗押韵完好的诗词,未必具有极佳的“韵”味。

其实,古人写诗,着重的是其韵味,而不是它表面上的押韵。这就是为什么许多后人不解为何大多数的古体诗并不规范格式上的押韵。

修行的人,大都知道这样一个道理,常人的观念越重,条条框框越多,相应的,就越会局限我们的思维。

而一个优秀的诗人恰恰要具备“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独到灵性。也只有具备这样的灵性,千古绝句才会在顷刻之间跃然纸上。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唐朝诗人李白〈望庐山瀑布〉中的名句。意思是:壮观的瀑布从高处急冲直流而下,真使人怀疑这是从天上倾泻下来的银河。这两句诗写出了庐山瀑布向下倾泻的磅礴的气势。后人常常用这两句诗来描写瀑布的壮观景色。

试问妙笔生花的太白居士,若非灵性使然,又怎能有如此超人气魄呢?这是咏物的。

再看咏情的。“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作于李白在安徽泾县一带漫游途中。在泾县桃花潭有一位村民叫汪伦,他常常预备美酒招待李白,李白很感激他,在离开桃花潭时写下了这首赠别之作。前两句叙事,诗人正要乘船出发,忽然听见岸上传来歌唱声,原来是老朋友汪伦特意赶来送他;后两句用比兴手法,表达了对汪伦深情相送的感激。用“深千尺”的潭水比喻送别之深情,生动而形象,而又加“不及”二字,更增强了诗句的动人力量。这首有明显的民歌风味的诗词自然质朴,清新流畅。诗人用眼前普通的景物作比喻,写出了与友人的真挚情意。汪伦也因而名留千古,妇孺皆知。

这里要说的是,李白虽名列旷古诗杰之首,但他却是一个最不恪守押韵与格律的诗人。但为什么千百年来,世人把他尊崇为“诗圣”呢?

很简单,一言以蔽之,他的诗韵境界是后人无法超越的。

“浪漫飘逸,豪情满怀,嗜酒成性,一生都不会刻意逢迎、不事权贵。”提起李白,后人不仅会对他做类似评价,还会说他又有豪侠性格以及作为浪漫主义诗人所特有的非凡气质,即丰富的想像力和脱离实际。

其实,所谓的“脱离实际”,恰恰是太白诗圣高居榜首的独特素质。

另外,一首好的诗词,是可以打动人的灵魂的。选用难懂的文言文,未必可以堆造出它深远的意境来。李白的诗词,大多都通俗易懂,朗朗上口。比如他的妇孺相传的〈静夜思〉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提起强调尽量在诗词中采用白描手法来表达内涵的人杰,这里不得不介绍一下一代词宗──李清照的“易安体”了。李清照主张“词,别是一家,文雅,易读,典重,故实……”

她的词擅长白描手法,用字自然浅显而音节和谐、词意婉转,清新怡人。经常在寻常词语中创出新意,在文学词坛中独树一帜,在词的内容上,她一方面以女性特有的艺术感受,使两宋以来的婉约雅词的题材、意境更加深化、细腻,将婉约词派推向了新的高峰。

后世对李清照的词评价非常高。宋代朱熹说:“本朝妇人能文只有李易安与魏夫人”;明杨慎:“宋人中填词李易安亦称冠绝”;郑振铎说:“李清照是宋代最伟大的一位女诗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一位女诗人,……像她那样的词,在意境一方面,在风格一方面,都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由此可见,易安体白描手法其惊人的生命力及世代相传的感染力。因此,好的诗词,用简单的白描,也可以世代颂扬。家喻户晓的〈声声慢〉是再好不过的例子了。“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简简单单的汉字重复,但每每读此词句,一个孤孤零零,泪眼汪汪的女子便浮现眼前……

修炼人常谈论“内涵”二字,或常提及“向内找”,诗韵的升华即在于此,但是有多少世人深谙其中之理呢?

其实,所谓的“韵”味,在我们的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也是最不能掺假的。言谈举止,待人接物,一颦一笑,一言一行……任何一个不经意的肢体语言都可以把你平时的修养暴露无遗。

“韵”不仅是一种感觉,更是人们内在修为的体现。古人的思想简单质朴,所以也就韵味十足。字里行间,衣着打扮无不透露着我们中华文明的传统底蕴──神韵。常有人说,我们现代人身上穿着古人的衣物,看着总是感觉差一点。差在哪里?其实就是这个“韵”不足。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创作一首好的诗词,当然离不开作者的文学功底,但更重要的,是要对周遭的万事万物有非凡的洞察力,而这种能力却来自于我们先天的灵性与人格修养。只有不断的净化我们的心灵,所谓“灵性与修养”才会渐渐的被提升并开发出来,好的诗词也会因此而“得来全不费功夫”,深远的韵味也就跃然纸上了。诗友们,试一下吧。@*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细雨纤纤江南曲,红尘霭霭芳涯许。
    两情依依叹别离,泪珠滴
    旷古别情今朝遇。

    岁月悠悠多情女,魂断凄凄独离去。
    旧梦渺渺似相识,与君诗
    问君可识鬓中菊?

  • 三国时期有一位“丑妻”,颇为聪慧,即曹魏大臣许允的妻子阮氏。唐 周昉《仕女图》。(公有领域)
    元稹悼亡韦氏诗,通首说得哀惨,所谓贫贱夫妻也。“顾我无衣搜画箧,泥他沽酒拔金钗”,言其妇德;“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言其安贫。俸钱十万,仅为营奠营斋,真可哭杀。
  • 《人日》一诗,通过写景,表达了冬去春来,万物生机勃发的景象。面对雪霁后的晴天,又恰逢“人日”,所以常人举办各种活动来庆祝;修行之人不可能像常人那样兴高采烈,而是用“闲吟旷士怀”来抒发自己的襟怀。
  • 皮日休的这首《馆娃宫怀古》,前三联都是描写馆娃宫遗迹的荒凉景象,尾联则是表达了对吴王夫差因女色而灭国感到不值。同时,皮日休对越王勾践利用美色打败吴国的事情也颇有微词,他在《馆娃宫怀古五绝(其一)》诗中写道:“越王大有堪羞处,祇把西施赚得吴。”
  • 茫茫的大江南北,走正道,有时候反而事情难办成。榆荚形如铜钱生在树上,杨花如玉屑洒落在街头。
  • 《酬皇甫郎中对新菊花见忆》主要是为了答谢皇甫曙的宴会邀请创作的,到尾联才算是正式答应了赴宴。白居易是依照古礼的要求这样写的。《礼记‧曲礼上》:“凡与客入者,每门让于客。客至于寝门,则主人请入为席,然后出迎客。客固辞,主人肃客而入。”
  • 通过这首诗,我们了解了古代的名家如何教养自己的孩子。或许人生会遭遇艰难坎坷,不能因为一时的清贫生活而失去了做人应该遵守的道德礼义。正如王勃在《滕王阁序》中说的:“所赖君子安贫,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 田家即事,写景兼写事,妙能得神。颔联上句织,下句耕。颈联写景一句高,一句低,细腻风光,落句(尾联)言皆由命。见生时乐死且不必问,盖皆任之于命,己之志不可惑也。
  • 《泛镜湖南溪》展现了宋之问的文字表达功夫极精炼与老到。以“候冬发”对“作春啼”;“开天小”对“夹路迷”;犹如让若耶溪的山水跃然纸上。尾联“犹闻可怜处,更在若邪溪”,以略带遗憾的语气来赞美若耶溪的景色,更是别具一格。
  • 人生如“飞鸿踏雪”,来去匆匆,痕迹很快就会消失。“鸿飞那复计东西”,“东西”二字的字面意思是方向;其言外之意是说,不要太在意尘世中得到的东西,或曾经留下的痕迹。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