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创世记》上说,上帝最初造出的人──阿当与夏娃,是没有智慧的,他们在伊甸园无忧无虑,过着天仙般的生活。后来,他们不听上帝的忠告,受了蛇的引诱,偷吃了伊甸园的智慧之果。从此,人有了智慧,有了知的欲望,人的困扰、烦恼就接踵而来了。
《圣经》的这个故事,我们不须考察它的真实性,但人的痛苦、烦恼,确实是因为智慧带来的恶果。人有了智慧,就产生无息止的欲望,这个欲望不断作用于人生,使其不得安宁,人生来就是痛苦,直至死亡才能解脱。这就是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所指出的“生命意志”在作怪,这个“生命意志”使人生永远不能满足,一个欲望接着一个欲望,直到生命的死亡,人生在世,毫无意义。活着,就是痛苦。难道说,人生就是这么悲观,痛苦和死亡是人生的唯一选择?再没有第二条道路可走?
我们沿着《圣经‧创世记》的叙述去寻找钥匙,解开人类这个悲惨死结罢:既然人是偷吃了上帝的智慧之果,才带来人生如此的多灾多难,那么解开此一死结,不就是放弃智慧吗?只要我们不要知识,不要思,返璞归真,不就可以回复到阿当与夏娃在伊甸园那种无忧无虑的快乐生活了吗?事情是多么明了简单,可是这么明了简单的办法,为什么人不去实行贯彻呢?这全然由于人被这个“智慧之果”所困:人不要智慧,不要知识,这是多么荒唐的事情?而且这个“智慧”是人生来有之的,不是你说放弃就放弃的。
你说我不思了,思想就可停止吗?思维能由我们自己控制吗?你说我不想要了,物质享受的诱惑就停止了吗?人生,能无思、无为、无欲吗?
实际上,在二千多年前,中国有个叫老子的人,他就做到了无思、无欲、无为。他真的重返了“伊甸园”,过着无忧无虑的“没身不殆”(老子《道德经》52章,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年10月第1版,271页。以下全书引用老子的话,皆以此版本为注,为了方便,我只列出页数,不再列出出版社和版本日期。)的生活。
这是否是天方夜谈,让人聊以自慰的话?上帝已把人类赶出了伊甸园,我们能够索门而入吗?我们还是先来考察智识的起源,看看意识是如何诞生的,然后看看是否能找到打开伊甸园大门的钥匙。
人生下来,他的意识就与这个物质世界发生了不可分割的联系。这个自我意识,总是要有一个客体为对象,没有对象,就无从意识;而物质世界(客体),就是人意识的第一源泉,智慧第一个接触的对象就是物质,人就是由物质构成的。人生下来,他生活的依托都是物质:他的呼吸、他的饮食、他的取暖等基本生存条件都须要物质,就连他的身体,甚至构成他思维的大脑都是物质的。
可以说物质对意识的作用,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唯物主义者说物质决定意识,在这个意识起源初级阶段来说,大致是不错的。但人的智慧出现以后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就变得复杂了。这两者构成矛盾的对立统一,是物质决定着意识,还是意识决定着物质?这个意识与物质的关系,就像胶合板一样,分不清胶与木块的关系。
长期以来,那些大智大觉的哲学家们争论不休,唯物主义者说是物质决定着意识,唯心主义者说是意识决定着物质。到底两者的关系如何?我们必须作进一步的分析,必须理清意识与物质两者的关系,弄清楚这个主体和客体的关系,这个主体和客体在马克思唯物辩证法来说叫“物质与意识”;在费希特那里,叫做“自我”与“非我”;在我们中国人里叫“格物致知”。这就叫做认识世界。我们认识了这个物质世界后,然后反过来认识我们这个“人”:我们人的意识是如何产生和发展的。
在中国人来说,“知人,知地,知天”,地和人是怎么一回事我们都知道了,这就叫做全面认识了人类世界。但认识人类的世界还不够,还要认识这个天——茫茫无际的宇宙。要做到知天,以中国的儒家学说来说,就是通鬼神了。通鬼神者,乃质诸鬼神而无疑也。其实这就是儒家所说的“知天命”了。
我们只有弄清楚人的智慧与这个世界到底是怎么样的一个关系,即意识与这个表象世界的关系后,我们再来考察我们是否能重返伊甸园。这个智慧的要害在那里?为什么上帝要把我们赶出伊甸园?也就是说,要打通一条通往天人合一之路,非弄清楚这个知识是怎么一回事?即所谓的认识论。
通晓认识论,也就是“知人、知地”了。然后我们再来“知天、通鬼神”,人只有抵达通天通鬼神的地步,才能认识到为什么上帝对阿当偷吃智慧之果那么愤恨,要把他们赶出伊甸园。此时我们才能体会到智慧的祸害。知识是如何妨碍人类获取绝对的自由?人是如何被知识所累的?因此,我们将一步步考察这个“智慧”,这个人类的意识。
孔夫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论语。为政篇》蓝天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20页),这个“学”,就是“格物致知”,就是求取知识,也就是人如何去认识事物的。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道德经》第25章,268页)的第一句“人法地”,也就是认识我们这个人类生存的世界──地球。用哲学家们的语言来说,就是认识客观物质表象世界。人的意识与物质表象世界是何等关系?人是如何得到知识的?(待续)
(转载自黄花岗杂志社《通往天人合一之路》一书)(http://www.dajiyuan.com)